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59篇
内科学   35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49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11篇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回顾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资料,观察房室传导的情况。393例因持续性Ⅲ度AVB植入起搏器,46例起搏器不具有计算心室起搏比例功能的患者被除外。341例分为心室起搏比例≥90%组(NAVC组,n=300)和心室起搏比例90%组(AVC组,n=41)。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心律及合并疾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VC组QRS波群时限小于NAVC组(P0.05)。QRS波时限120 ms是持续性Ⅲ度AVB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OR 11.060(95%CI 2.396~51.050),P=0.002]。结论:约有12%的持续性Ⅲ度AVB患者出现房室传导,QRS波群时限小于120 ms可能是持续性Ⅲ度AVB患者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就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主神经平衡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迷走神经活性降低通过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乙酰胆碱受体的改变以及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加速心衰的进展。药物干预或迷走神经刺激均可延缓心衰进程中的心室结构重构及电重构。但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心衰的具体策略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rAd)介导的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过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电活动节律和传导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电活动机制.方法 将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l0),空病毒对照组(rAd.β-gal组,n=8)和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转染组(rAd.SERCA2a组,n=8).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动脉,rAd.β-gal组和rAd.SERCA2a组分别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同时分别将携带β-gal和SERCA2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导入衰竭心脏,术后2周超声心电图检测心脏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心电图监测体表心电活动以及微电极阵列(MEA)技术监测离体心脏组织电活动情况.结果 rAd携带SERCA2a与β-gal基因均成功转入大鼠衰竭心脏.rAd.SERCA2a组可改善心功能,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轻微增加[(0.41±0.13)cm2对(0.39±0.02)cm2,(0.08±0.02)cm2对(0.06±0.01)c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0.82±0.05)对(0.86±0.01),P>0.05]和短轴缩短率[(46.6±2.32)%对(49.58±1.71)%,P>0.05]无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rAd.β-gal组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111.02±7.42) ms对(94.7±1.55) ms,n=6,P<0.05],室性早搏发生率达71.5% (5/7),而rAd.SERCA2a组QT间期缩短[(81.45±4.97)ms对(94.7±1.55)ms,n=6,P<0.05],室性早搏发生率达14.3%(1/7).MEA记录可发现rAd.SERCA2a组心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31)次/min对(442 ±22)次/min,n=6,P>0.05],与rAd.β-gal组相比,rAd.SERCA2a组最大场电位[(0.82±0.39)mV对(0.64±0.13) mV,n=6,P<0.05]、最小场电位[(1.88±0.57) mV对(1.35±0.12) mV n=6,P<0.05]、场电位时限[(124.17±21.08)ms对(113.23±12.02) ms n=6,P<0.05]均延长;rAd.β-gal组梗死区与梗死对侧区心肌组织场电位时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36±2.08)ms对(103.24±7.35) ms,n=5,P<0.05],并且60通道记录梗死区心肌组织场电位时限离散度大于rAd.SERCA2a组[(38.5ms±4.62)ms对(26.88±5.09) ms,n=5];rAd.SERCA2a组传导基本一致,使心肌梗死面心室肌组织电活动呈均一性传导.结论 SERCA2a转基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同时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脏电活动的均一传导.MEA技术是一项检测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心脏组织电生理节律和频率以及传导活动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表现,具有高住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是评价心力衰竭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此开展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预后风险预测研究,对量化疾病风险、落实分层管理、优化临床决策、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全面提升我国急性心力衰竭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近20年来,国外学者已开发出数十个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及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我国学者也开发出了近十个基于中国人群的预测模型,但目前国内指南中尚无推荐使用的急性心力衰竭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主要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重点概述现有模型局限性及今后发展方向,包括整合多源数据、挖掘新兴生物标志物、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优化机器学习方法、推进模型适用性调整及拓宽应用渠道等,以期为国内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赵强  周立英  赖红梅  马丽  彭辉 《浙江医学》2016,38(4):241-244
目的探讨大剂量乙醇摄入对乙醛脱氢酶2(ALDH2)不同基因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及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3只ALDH2基因敲除型(KO)和19只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为4组:KO组11只,KO+乙醇(E)组12只,WT组9只,WT+E组10只,其中KO+E组及WT+E组经口灌胃大剂量乙醇[2g/(kg·d),连续8d],而KO组及WT组每日经口予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8d。所有小鼠均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4周后经超声诊断仪检测心功能,采用伊文蓝颜料测定心肌梗死面积,E LISA法测定心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4周,KO组、KO+E组、WT组、WT+E组小鼠存活数量分别为7、8、7、7只,病死率分别为18.2%、33.3%、22.2%、30.0%,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T组小鼠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均高于KO组小鼠,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心肌梗死面积由大至小依次为:KO+E组>KO组>WT+E组>WT组,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心肌8-OHdG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KO+E组>KO组>WT+E组>WT组,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增强ALDH2表达可有效地拮抗大剂量乙醇摄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损害作用,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细胞DNA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使起搏器以既安全又有效的低能量起搏心脏,从而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的电极已具备相当的兼容性。自动阈值夺获功能也被应用于ICD、CRT、心房自动阈值夺获等领域中的研究,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与肾脏疾病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一组疾病,其中每一项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它本身表现为一种低度系统性慢性炎症状态,进一步促进肾脏损害的发生及发展.现就代谢综合征的各项组成部分与慢性炎症状态及肾脏损害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5岁人群FBG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于2007年10月至2010年4月,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7个市(州、地区)选取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5岁常住人群,排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 >0.9 mm)者及长期外出、流动人口,共获得有效调查对象13 935名.测量其FBG及颈动脉IMT值,根据FBG值将调查对象分为FBG正常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尿病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IMT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果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性颈动脉IMT分别为(0.81 ±0.29)、(0.71±0.27)、(0.79 ±0.21)mm(F=88.50,P<0.05),其糖尿病组颈动脉IMT为(0.82±0.29) mm,高于FBG正常组[(0.77±0.26) mm]和IFG组[(0.79±0.27) mm] (F=7.49,P <0.0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颈动脉IMT分别为(0.72±0.27)、(0.63±0.25) 、(0.77±0.22)mm(F=173.93,P<0.05),其糖尿病组和IFG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75±0.29)、(0.74 ± 0.26) mm,均高于FBG正常组[(0.70±0.25) mm] (F=10.46,P<0.05).舒张压(β'=0.101,P<0.05)、TC(β'=0.056,P <0.05) 、FBG(β'=0.023,P =0.009)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5岁人群FBG水平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