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248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普洱茶农药残留状况,为政府监管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2013—2015年在广州市8个区的批发市场、零售店、超市、餐饮单位、网店和茶博会6类场所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方法采集普洱茶样本,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植物源性样本农药多组分残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标准程序检测样品中17种农药残留量。结果 共检测432份普洱茶,检出农药残留353份,检出率为81.71%。检出率较高的项目为氯氰菊酯(78.70%,170/216)、联苯菊酯(69.68%,301/432)、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30.32%,131/432)。农药残留超标7份,超标率为1.62%。不同包装形态、生产年份、原料产地的普洱茶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广州市市售普洱茶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农药残留超标率较低,政府监管部门可根据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的样品类型特征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特征及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来源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1日,广州市共报告36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347例(占96.1%),无症状感染者14例。病例以外地输入为主,占73.2%,其中80.3%为湖北省输入(204/254)。63.7%的病例与聚集性疫情关联,且以家庭聚集为主(占85.1%)。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占78.1%),其次为干咳(占45.9%)。93.9%的病例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仅1例死亡。男性、高龄、职业为离退人员、自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和发病前14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等因素与重症型病例有关(P<0.05或P<0.01)。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以湖北省输入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家庭聚集性疫情多发,但尚未发生社区传播,提示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地区采取加强主动排查、严格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登革热病毒3型(DENV - III)毒生物学来源,为本地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线数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网络收集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DENV - Ⅲ病例,对患者急性期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发生树重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4株DENV - Ⅲ型毒株,株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7.3%(97.6%~99.4%);泰国输入的分离株属于G - I型,与印度尼西亚2016年分离株的距离最近;其余3株分离株属于G - Ⅲ型,在进化树上处于同一分支,分别与老挝、巴基斯坦和新加坡分离株的距离最近;经过比对,4株分离株和13株参考株的E蛋白区域有18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NS1蛋白区域有7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NS5蛋白区域有21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结论 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DENV - Ⅲ毒株分属于2个不同的基因型亚群,在进化上距离较远,抗原性差异较大;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特征分析,逐步完善周边地区的病毒特征信息,为防控工作提供生物学溯源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定量研究广州市大气细颗粒污染物(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大气PM2.5等污染物资料、气象资料以及广州市1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广州市大气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同时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15年广州市大气PM2s平均浓度为38.6.μg/m3,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与SO2、NO2、CO、气压均成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呈现出0~3 d的明显的滞后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M2.5滞后1d效应最大,滞后1d时,模型结果预测ER(%)为2.847(1.310,4.408),PM2.5每增加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2.847%.结论 广州市大气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成正相关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2020年中国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变化情况。  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COVID-19疫情不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R 3.5.0软件。  结果  2020年四个不同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72.38/10万、51.16/10万、130.34/10万和664.25/10万,分别较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187.76%、下降30.37%、下降57.64%和下降41.85%,尤其以丙类传染病变化最大。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在一级响应启动后均明显下降,除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外,其余均在降为二级、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从不同病种来看,以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且在降为二级响应后降幅继续增加;AIDS/HIV、梅毒、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等慢性传染病则在一级响应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但在二、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甚至在疫情后期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估《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条例)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建立研究队列,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3次随访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条例实施前后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公共场所吸烟状况、烟草广告及促销活动和媒体宣传与大众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能正确掌握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的比例较低;公共场所劝阻吸烟的比例较小;烟草广告及推销活动和媒体中吸烟镜头出现的比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依然常见;媒体禁烟信息出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各种形式控烟宣传有一定社会效应,希望在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结论 条例实施后控烟确有一定效果,但是条例修正后,控烟效果进一步的提升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广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网络的分布特征,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广州市新确证的注射吸毒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进行pol区基因扩增及测序后,利用Cluster Picker 1.2.3软件识别系统进化树中的分子簇,使用HyPhy 2.2.4中TN93模型计算成簇序列间的基因距离,通过可视化软件Cytoscape 3.8.2构建分子网络,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成簇分析和中心性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获得pol区基因片段586条(73.9%,586/793),共产生80个分子簇,成簇率为46.6%(273/586)。成簇样本与未成簇样本比较,汉族(48.4%,260/537)、广东籍(52.7%,146/277)和CRF55_01B(93.3%,14/15)的成簇比例更高。分子网络度值范围为1~7,度值≥ 3的节点占12.8%(24/187),其与网络中另外81个节点相关联(43.3%,81/187)。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HIV-1感染者职业为家务/待业者在高程度中心性(19.0%,19/100)、高中介中心性(22.0%,22/100)和高亲近中心性(32.0%,32/100)的比例更高。结论 广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成簇风险较高,应将具有本地及广西籍、家务/待业特征的注射吸毒人群作为重点干预目标,并实施精准干预,降低该人群HIV-1感染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青年学生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偏差对相关问题求助意愿的影响,为精准实施青年学生性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3-4月性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微信小程序("熊探")测试期间的青年学生使用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性健康知信行的自我分类和系统分类结果差异划分为3组,包括分类一致组、自我分类偏低组(自评比实际性资讯获取更少、性态度更传统、性经历更少)和自我分类偏高组(自评比实际性资讯获取更多、性态度更开放、性经历更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组研究对象的性健康相关问题求助意愿差异。结果 2 00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19.2±1.1)岁,女性占54.7%(1 099/2 009),大专及以上者占98.4%(1 976/2 009)。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一致、偏低和偏高者分别占49.0%(984/2 009)、10.9%(219/2 009)和40.1%(806/2 009)。与分类一致者相比,自我分类偏低青年学生的HIV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接受意愿更低(aOR=0.65,95%CI:0.43~0.99),自我分类偏高青年学生的性相关疾病求助意愿更低(aOR=0.76,95%CI:0.59~0.98)。结论 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偏差会降低青年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求助意愿,尤其自我分类偏低会使青年学生低估HIV感染风险,接受咨询检测意愿下降,引起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加速扩散。在性健康教育中需加强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群体自我评估能力、客观感知和应对风险。  相似文献   
69.
李燕  王鸣 《疾病监测》2021,36(10):996-1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均寿命等领域的光辉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执政理念,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比较2008年和2018年广州市1~59岁HBV易感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策略效果。  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08年和2018年在广州市随机抽取1~59岁常住人口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2008年和2018年调查显示,广州市1~59岁人群中HBV易感率分别为17.34%(95% CI:16.29%~18.39%)和19.77%(95% CI:18.54%~21.01%), 7~16岁人群易感率(2008年23.93%,2018年36.22%)较其他年龄组高。广州市1~59岁人群中单项HBcAb阳性率分别为6.63%(95% CI:5.94%~7.33%)和2.76%(95% CI:1.62%~3.91%),下降(58.34%)。有乙肝疫苗免疫史人群单项HBcAb阳性率降幅达81.73%。  结论  对易感人群,包括单项HBcAb阳性成年人补种、加强或重新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