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0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58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581篇
  2篇
中国医学   158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建立测定参芪扶正注射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的HPLC—ELSD法。方法:采用RP—HPLC法,Discovery C18柱(250mm&;#215;4.6mm,5μm),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流速0.8mL&;#183;min^-1。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为100℃,N2流速为2.7L&;#183;min^-1。结果: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黄芪甲苷与其他组分分离良好,进样量形在1.3-13μg范围内,log A与log W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为96.77%,RSD为3.52%。结论:HPLC—ELSD法可用于参芪扶正注射液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2.
养寿丹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寿丹是出自《御药院方》的传统名方,主要由巴戟天、构杞子、肉苁蓉、何首乌、当归、生白术、茯苓、远志、石菖蒲等中药组成,具有补肾益精、化痰活血、醒脑开窍的作用,针对AD患者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夹痰夹瘀的病机来治疗。目的:研究传统名方“养寿丹”抗痴防呆的作用机理。方法:对用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合并Meynert核损毁所致Alzheimer病模型大鼠进行避暗穿梭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在避暗穿梭实验中,养寿丹能延长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养寿丹能明显缩短AD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养寿丹能明显增加该大鼠在各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这些作用以养寿丹高剂量组明显,低剂量组次之。它们的效果均较对照药石杉碱甲组稍好。结论:养寿丹有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而且该作用比石杉碱甲还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复方吲哚美辛贴剂中沙丁胺醇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外贴及灌胃给药,采用离子对(DEHP)二氯甲烷萃取,并用HPLC-荧光法测定血浆中沙丁胺醇的浓度.结果:外贴和灌服给药的药动学过程均为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435.7±101.8)μg·h·L-1和(23.9±6.3)μg·h·L-1;Cmax:(68.7±21.8)μg·L1和(5.8±2.1)μg·L-1;Tmax:(2.51±0.18)h和(1.95±0.09)h;t1/2(ke):(2.7±0.8)h和(1.41±0.30)h.双、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两制剂的AUC、Cmax、Tmax、Ke、t1/2(ke)等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贴剂有达峰时间长和体内保留时间长的特点,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4.
药理学实验课是中医药大学的一门现代医药西药实验课,是寻找新药、发展旧药新用途、改进剂型等常用的、重要的手段。药理学实验是学习现代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西医药专业的必修课,在医药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做好中医药大学药理学实验课教学实验,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来研究药理学实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药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饴糖的名称、品种、原料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为含有饴糖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饴糖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质地、制法、原料及产地。古代所用饴糖根据质地不同,主要分为软、硬两类,湿软如蜜者称为“饴”或“胶饴”,质硬色白的则称为“饧”“糖”,现代则多称为麦芽糖,入药仅用胶饴,饧则多作食用;历代药用胶饴推崇糯米(来源于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为原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制蘖,经过发酵、煎煮、浓缩制备而成,而粟米(来源于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Panicum miliaceum等其他谷物为原料制成的饴糖品质次之。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录饴糖,收载了药用辅料麦芽糖,为纯度较高的结晶粉;但国家食品标准与地方炮制规范中收录了饴糖。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所用胶饴可参考GB/T 20883—2017中的麦芽糖浆,并明确以糯米大麦为原料。  相似文献   
26.
王倩  陈扬  李海燕  方春平  陈奕君  倪晨 《新中医》2022,54(16):209-212
通过对比《伤寒杂病论》中潦水、甘澜水、清浆水、麻沸汤、井花水、泉水在水性及功用方面的异同,阐述随着地域、时空的变化,水性的寒热温凉、动静顺逆、质地轻重、气味厚薄及功用各不相同,体现了张仲景“性随时移,性从地变”的时空用药观。  相似文献   
27.
《中成药》2016,(11)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6.792±1.28)×10~(-6)cm/s和(11.605±2.03)×10~(-6)cm/s,而空肠中分别为(1.700±0.53)×10~(-6)cm/s和(7.194±1.93)×10~(-6)cm/s。绿原酸组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分别是(1.984±0.99)×10~(-4)/s和(15.62±4.42)×10~(-6)cm/s,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分别是(4.784±0.36)×10~(-4)/s和(37.33±2.18)×10~(-6)cm/s,绿原酸-盐酸维拉帕米组分别是(5.847±0.75)×10~(-4)/s和(44.64±5.64)×10~(-6)cm/s,绿原酸-诺氟沙星组分别是(9.673±0.81)×10~(-4)/s和(88.86±7.92)×10~(-6)cm/s。结论绿原酸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白芷对其肠道吸收显著促进作用,可能与抑制P-gp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参莲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分子通路,探索参莲方治疗ASCVD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并为其组方配伍的合理性阐释提供依据。方法 借助SymMap数据库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参莲方主要化学成分,SymMap和ETCM检索化合物靶点,通过DisGeNET和GEO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化合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作交集得到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预测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导入Cytoscape3.6.0筛选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关键化合物和关键靶点,进而用David将富集到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ASCVD代表性疾病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参莲方作用于ASCVD的候选化合物有59个,预测靶点67个,关键化合物有20个,关键靶点有29个。通过“药材-成分-靶标-通路”多维网络分析参莲方组方药物的共同靶点有12个,主要包括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环加氧酶2(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凋亡相关基因TP53等。GO分析结果显示,参莲方治疗ASCVD关键靶点的生物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一氧化氮的合成、雌二醇反应、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到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其中,参莲方组方药物对凋亡的调控作用,可能既共同作用于TP53,又分别作用于细胞凋亡的不同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协同作用。体内实验验证结果证实,参莲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心肌线粒体损伤的减轻作用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参莲方对线粒体凋亡通路活化相关蛋白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参莲方可有效干预ASCVD,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是其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研究外源NO对刺五加种子解除休眠及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及酶的变化规律,为打破刺五加种子休眠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考察不同浓度(1,5,10,20 mmol·L~(-1))的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刺五加种子,而后进行变温层积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在不同层积时间(0,30,50,80,100,130 d)的内源激素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及水杨酸(SA)含量变化。采用酶标仪全程监测体内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刺五加种子萌发过程中,GA3,IAA,IBA和SA的含量逐渐增大,脱落酸的含量逐渐减小。POD和MDA水平显著下降,CAT和SOD的酶活力显著上升。外源NO可以提高刺五加种子萌发率,缩短种子萌发时间,20 mmol·L~(-1)SNP促进种子萌发效果最为明显,10 mmol·L~(-1)SNP促进种子萌发效果最弱,呈"V"型变化。结论:SNP促进刺五加种子萌发可能通过提高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激素和酶的含量,以提高种子内源NO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