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单纯性肥胖学生个性及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肥胖罹患人数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儿童肥胖增长尤为突出.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会造成人体代谢的紊乱,而且还会使肥胖儿童学习能力和进取心下降,甚至产生抑郁、孤独、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因此,肥胖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4].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多视角、全方位了解相关人员对健康家庭评价指标体系的看法和建议,明确健康家庭定义,探索构建适用于我国城市家庭的健康家庭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信息饱和原则确定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包括上海的专家8人,社区服务人员6组,居民6组。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健康家庭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文献基础,并通过主题框架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访谈对象一致认为健康家庭评价指标体系应针对家庭结构和成员年龄结构进行分类,使指标体系更加适应国情,指标应选取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核心指标。结合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彩虹模型,以国内和国际权威指南、政策文件和建议为依据,结合当前各年龄阶段主要存在健康问题,从家庭环境健康、家庭成员健康、家庭功能健康、社会关系健康4个方面进行扩展。最终构建了一套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的健康家庭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论 明确了健康家庭的定义,初步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城市家庭的健康家庭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了解上海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现状,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系统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于2022年11月―2023年4月在上海开展多中心、横断面调查。使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价上海孕期及产后妇女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现状,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分析孕产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及其效应量。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 941份,孕期891份,产后1 050份。孕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9.5%(95%CI:0.169~0.221)、30.4%(95%CI:0.274~0.334);产后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2%(95%CI:0.159~0.205)、23.2%(95%CI:0.207~0.25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处于孕早期、怀孕次数≥2次、有精神疾病史、孕期及产后有负性事件、身体活动较少、睡眠质量较差、性格内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支持程度低、孕产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差、孩子性别不符合期望、产后休养条件满意程度较低的孕产妇焦虑或抑郁症状检出风险增高(均P<0.05)。结论 上海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调查产后妇女孕产疾患症状情况,探讨产后孕产疾患躯体症状与生活功能损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选取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后门诊完成42天复查的771例产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孕产疾患测量工具(WOICE产后问卷)调查产后妇女的躯体症状、生活功能损伤及心理状态,并绘制孕产疾患躯体症状网络图。结果 771例研究对象自报的产后孕产疾患躯体症状涉及13大类共62个症状,平均症状数为(8.20±6.35)个,其中乳房症状(72.24%,557/771)、全身症状(61.61%,475/771)、运动系统症状(61.48%,474/771)的发生率最高。产后孕产疾患躯体症状数量是导致产后妇女心理状态改变和生活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高症状组(≥10个)发生产后抑郁、焦虑的风险分别是无症状组的19.986倍(95%CI:2.685~148.784)和11.693倍(95%CI:2.737~49.950);中症状组(5~9个)出现生活功能损伤的风险是无症状组的2.864倍(95%CI:1.452~5.649),且随着数量的增加,风险递增。结论 孕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究孕前女性7种典型的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暴露水平与生育力的关联。方法基于孕前队列, 开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16年至2020年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招募计划备孕的孕前夫妇, 其中100例妊娠等待时间(time to pregnancy, TTP)>12个月即不孕症作为病例组, 随机抽取TTP≤12个月的151名女性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邻苯二甲酸酯各类代谢物的分布特征, 使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加权组合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别评估典型的邻苯二甲酸酯7种代谢物对生育力的单独和联合影响。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孕前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 MEHP)、邻苯二甲酸单(2-羧甲基)己基酯(mono-(2-carboxmethyl)-hexyl phthalate, MCMHP)、∑DEHP[为MEHP、MCMH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氧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羟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羧基戊基)酯检出浓度的和]、∑PAE(7种邻苯代谢物检出浓度的和)暴露水平方面差...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探索有、无抑郁症状的职校学生10 min/天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和睡眠(sleep,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症状量表得分的关联。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和江苏省的14所职校,调查对象为1~3年级学生,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re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得分将学生分为有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症状组。结果 共收回问卷40 339份,其中能够清楚记得过去1周身体活动时间的问卷10 086份,数据清洗后获得有效问卷8 149份,包括无抑郁症状组5 496人(67.44%),有抑郁症状组2 653人(32.56%)。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6.70±1.19)岁。无抑郁症状组的中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替代其他所有研究的行为均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高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hysica...  相似文献   
4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简称“上医”)的儿童少年卫生学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最早设置学校卫生教研室的6所高校之一,也是最早联合编写《学校卫生学》教材的4所高校之一.“文革”期间,高校教学全面受到冲击,教研室解散、课程中断、教师队伍分流.1978年恢复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1979年开始,“上医”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主导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创刊和发展工作,徐苏恩教授、张国栋教授分别连续担任《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前六届的名誉总编辑和总编辑.本文回顾了过去40年“上医”儿童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历程,以此祝贺《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刊40周年.  相似文献   
48.
上海长宁区中小学男生外生殖器疾病患病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中小学男生外生殖器发育及患病现状,为进一步做好上海市中小学男生生殖器官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长宁区43所学校9 706名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以及初一、高一男生,进行外生殖器检查。结果中小学男生外生殖器疾病总患病率为29.8%,其中包茎、包皮过长、包皮粘连及包皮垢、包皮口狭窄患病率分别为7.9%,8.5%,8.2%和4.4%,各年级学生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检出隐匿性阴茎16人,精索静脉曲张8人,斜疝5人,隐睾10人,尿道下裂2人,发育迟缓3人,克氏症原发性小睾丸症1人。结论长宁区中小学男生外生殖器疾患情况不容乐观。应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49.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防治学生近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徐汇区5所小学三~五年级小学生2 143名进行近视相关的行为及环境因素问卷调查,通过多水平模型分析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近视个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年级、父母近视情况、家长对孩子眼放松行为的督导等,学校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校外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校外读写时间、校外娱乐视近时间、读写姿势等.结论 小学生近视的干预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校应将重点放在学生读写姿势的指导和督导上,家长则应加强对孩子眼放松行为和习惯的督促培养.  相似文献   
50.
了解农村和城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的流行情况,研究屏前时间与ADHD症状的关系。方法 2016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农村地区的5所幼儿园和城市地区的2所幼儿园共抽取1 154名4~7岁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DHD评估量表第4版学龄前儿童版”评估ADHD症状水平。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阳性率为7.2%,其中农村地区检出率为8.3%,城市地区为6.8%。学龄前儿童屏前暴露时间大于2 h的儿童占27.1%,其中农村地区为39.4%,高于城市地区的22.2%。多因素回归显示,儿童睡前屏前暴露时间(β=1.05,P<0.01)越长,儿童ADHD症状水平越高;而父母陪伴时间越长,ADHD症状水平越低(β=-0.16,P<0.01)。此外,儿童性别(β=-1.97)、父母文化程度(β=-1.84,-2.30)和家庭收入(β=1.39)也会影响儿童ADHD症状水平(P<0.05)。结论 睡前屏前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高ADHD症状水平密切相关,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儿童ADHD症状水平和屏前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