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7篇
  免费   1515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1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65篇
内科学   83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641篇
预防医学   180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71篇
  1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应用DNA微阵列技术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DNA微阵列的高通量、高效性,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枝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为临床医师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DNA直接测序法为对照,通过PCR-SSCP和DNA微阵列技术分析28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9种非分枝杆菌和465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结果 应用DNA微阵列技术分析28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9种非分枝杆菌菌株,特异性100%.465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经16S rRNA PCR-SSCP初步菌种鉴定,256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应用DNA微阵列分析,显示与分枝杆菌属探针M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探针a杂交阳性,两种鉴定方法结果一致;209株PCR-SSCP初步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株,经芯片分析,68株为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和脓肿亚种,46株为胞内分枝杆菌,34株为堪萨斯、瘰疬、胃和猿猴分枝杆菌复合群,31株为偶然分枝杆菌,16株为戈登分枝杆菌,3株为鸟分枝杆菌,2株为海和溃疡分枝杆菌复合群,1株为土分枝杆菌,1株为迪氏分枝杆菌,1株为草分枝杆菌;另6株只与探针M杂交,经测序显示5株为胞内分枝杆菌,但其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不完全相同,1株为新金色分枝杆菌,芯片上无鉴定该菌种的探针.结论 用DNA微阵列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地将大多数分枝杆菌鉴定到种,提高分枝杆菌病的正确诊断率,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2.
媒介与媒介生物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在收集分析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与媒介生物性疾病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狭义的媒介生物即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中的生物性传播因素,即有关的节肢动物;广义的媒介生物即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包括人畜共患病的脊椎和非脊椎动物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以及动物贮存宿主。(2)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媒介生物性疾病概念为由节肢动物、鼠类和软体动物起主要传播作用的传染病。(3)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当前仪见使用于中俄两国,分原始的和后来扩展的两种,且后者定义不甚严格,但当前我国对该概念的使用已远远超出其原始定义的范围,按照原始定义,自然疫源性疾病必然同时既是人畜共患病,又是一种狭义的媒介生物性疾病。(4)媒介生物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及按原始定义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媒介生物性疾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媒介生物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的关系是绝大部分重叠的关系。三个概念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的足人畜共患病,其次是媒介生物性疾病,应用最少的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3.
PCR方法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引起出血性肠炎爆发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 E.coli O157:H7,EHECO157:H7)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曾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造成了暴发流行和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估计目前在美国每年可造成大约70000人感染.  相似文献   
114.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method of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for tick bacterial flora analysis, and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effective of pathogens in tick and capacity of bacterial flora diversity. Methods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gene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Bartonella henselae,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Ehrlichia chaffeensis and templates were choosen by positive PCR result to amplify the DNA extracted from the ticks. One set of primers targeting 16S rRNA gene conserved region were chosen to amplify certain fragments, DNA extraction, PCR reac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Nucleotid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GenBank database. Calculated Coverage values of clone library and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Results Sixteen defined genus-or species-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103 valid sequences. Eight species were edge type (Clone No. > 5). Three kinds of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Borrelia burgdorferi, Bartonella henselae and Rickettsia sp). Three kinds of pathogens were not edge type(Clone No. < 5). Coverage value was 96.11%,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as 2.40. Analysis results of cloning sequence showed that tick-parasitic bacteria mainly were α and γ deformation mycetes which accounted for 56.25% (9/16). Conclusions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technology could make relative quantitative of bacterial flora, and detect many kinds of pathogens in tick. It's a goo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pathogens and bacterial flora analysis.  相似文献   
115.
116.
艰难梭菌被认为是抗生素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抗生素相关的紧迫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近10年来,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艰难梭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研究旨在结合已有报道和研究成果,对我国艰难梭菌的流行特征进行总结,并展望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肖康  周伟  王园  董小平  石琦 《疾病监测》2021,36(2):131-136
  目的  了解2018年中国克–雅病监测网络中12个省份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我国克–雅病监测网络获得的可疑克–雅病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脑脊液及血液样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方法对PRNP基因进行129位和219位氨基酸多态性及基因突变的分析。  结果  2018年共监测克–雅病病例537例,其中散发型确诊诊断病例2例(0.37%),临床诊断病例212例(39.48%),疑似诊断病例13例(2.42%),遗传型病例16例(2.98%),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5 例(0.93%),格斯特曼综合征2例(0.37%)。 病例报告无季节聚集性,长久居住地呈散在分布,职业分布广泛。 确诊诊断和临床诊断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4(34~87)岁,男女性别比为1.19∶1;疑似诊断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3(39~76)岁,男女性别比为0.86∶1。 快速进行性痴呆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517份血液样品PRNP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07例129位氨基酸为M/M纯合子,510例219位氨基酸为E/E纯合子。  结论  2018年我国监测到的克–雅病病例的报告时间、长久居住地、职业、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分布均符合散发型克–雅病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18.
119.
目的 评价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长期保护效果,为乙肝防控和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监测点收集1987-1996年出生(13~22岁)、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以及1997-2008年出生(1 ~ 12岁)、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人群的血清样本和资料;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指标,结合本底资料和乙肝疫苗免疫史进行分析.结果 在河北正定、广西隆安、上海黄浦、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5个监测点共收集1~12岁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样本8133例,13 ~22岁血源疫苗免疫人群样本4848例,5个监测点的HBsAg平均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本底值,疫苗总体保护效果分别为86.04%~96.14%;河北正定、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西隆安和上海黄浦的结果显示19~22岁人群HBsAg阳性率偏高;Anti-HBs阳性率随免疫年龄增长而下降,重组疫苗免疫人群从1~2岁组的86.84%下降至11~12岁组的46.40%,17 ~18岁组的Anti-HBs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19~22岁组出现升高;几何平均浓度(GMC) <10 mIU/ml(Anti-HBs阴性)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00~999.99 mIU/ml和≥1000 mIU/ml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血源疫苗免疫后13~ 22年、重组酵母疫苗免疫后1~12年的总体保护效果良好;不必开展加强免疫,建议加强监测18岁以上人群的Anti-HBs水平,对GMC<10 mIU/ml者开展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构建表达融合基因NA-C3d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免疫效果.方法 将NA-C3d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 BJ5183,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并检测其免疫效果.结果 NA-C3d经PCR证实整合至腺病毒基因组中;重组病毒感染293细胞中经Wstern Bot检测到融合蛋白;重组病毒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2次免疫后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000和1:100000;经小剂量攻毒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保护率为100%.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NA-C3d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可诱导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