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18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1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635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0篇
  4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小鼠卵母细胞Ca2+振荡和卵泡颗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的影响.方法 出生后20d ICR雌鼠,用链脲酶素建立急性高血糖模型;高血糖模型雌鼠及正常雌鼠注射10IU/只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超排卵,注射hCG后0h、2h、6h和10h取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双光子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测GV期卵母细胞的Ca2+振荡;hCG注射后6h、10h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IL的表达.结果 1.高血糖组卵母细胞Ca2+振荡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于hCG注射后2h、6h差异显著(P<0.05);2.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蛋白半定量检测显示,高血糖组颗粒细胞TRAIL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于hCG注射后6h、10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血糖加快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Ca2+振荡的频率;高血糖促进小鼠卵泡颗粒细胞TRAIL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对一个连续3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retinaochoroidal colobom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连锁定位分析.方法 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患.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位于全部染色体上的398对微卫星标记物,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经ABI3130型遗传分析仪,Genescan收集数据,Genotyper进行基因分型,Linkage软件计算两点Lod值.结果 在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微卫星标记物D2S2382取得最大的Lod值,其Lod值为3.01.进一步在D2S2382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标记物D2S2382-D2S301-D2S2244-D2S163与家系中所有患者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 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q34-2q35之间的3.80 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3.
陈丽  唐军民  战军  唐岩  李枫  任彩霞  梅芳 《解剖学报》2009,40(3):458-462
目的 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脾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β(IFN-β)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深入探讨SARS患者脾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6例SARS死亡患者脾和6例意外死亡者正常脾组织细胞内IL-6、IFN-β和IP-10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SARS患者脾红髓内含大量IL-6阳性细胞,阳性产物呈团块状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红髓内IL-6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A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RS患者脾红髓内阳性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呈IFN-β阳性,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团块状,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组织内IFN-β阳性细胞的A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RS患者脾红髓内含大量IP-10阳性细胞,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团块状,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图像分析结果显示,SARS患者脾组织内IP-10阳性细胞的A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细胞因子在SARS患者残存的脾白髓内均呈阴性. 结论 SARS患者脾内细胞的IL-6、IFN-β和IP-10反应均相对增强,提示SARS患者脾组织的病理性损伤以及免疫功能缺陷可能与上述促炎症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及趋化因子的相对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24.
Netrin-1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经轴突导向分子Netrin-1通过与其受体结直肠癌缺陷基因(deleted in colorectal cancer,DCC)或UNC5同源物(UNC-5Homolog,UNC5A-C,UNC5H1-3)家族成员结合传递信号,参与神经轴突的生长、定向迁移和神经元发育等生理功能。Netrin-1受体在没有配体结合的情况下,诱导细胞凋亡,故被归为"依赖性受体"(dependence receptor,DR)家族。Netrin-1受体在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中下调或不表达,导致其表达下调的可能机制包括杂合性缺失、表观遗传学改变和转录调控等;过表达Netrin-1受体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Netrin-1及其受体家族是近年来鉴定出来的肿瘤参与分子,很可能是未来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5.
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100mg·kg-1阳性对照组、PNS50和100mg·kg-1组,每日早晚ig给药各1次,共7次。第5次给药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sc给予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在切变率200~1s-1范围内采用锥板法测定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微量毛细管法测定红细胞压积;光电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凝聚和光电电磁法测定凝血参数。结果模型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凝聚率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缩短。而与模型组相比,大鼠ig给予PNS50和100mg·kg-1均能显著降低全血粘度200s-1:(4.5±0.4)vs(4.1±0.4),(4.0±0.3)mPa.s;100s-1:(5.0±0.4)vs(4.4±0.5),(4.4±0.4)mPa.s;50s-1:(5.6±0.5)vs(4.9±0.6),(4.9±0.4)mPa.s;1s-1:(27.1±3.0)vs(22.2±4.6),(22.0±3.5)mPa·s及血浆粘度50s-1:(1.51±0.14)vs(1.33±0.10),(1.32±0.08)mPa.s,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0.49±0.02vs0.45±0.03,0.44±0.03、红细胞聚集指数(5.5±0.4)vs(5.0±0.5),(5.0±0.6)和血小板凝聚率(32±3)% vs(26±3)%,(24±4)%;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4.8±0.3)vs(4.2±0.4),(4.1±0.3)g·L-1,以及延长凝血酶时间(25.2±2.7)vs(30.5±4.7),(31.2±3.9)s和凝血酶原时间(14.5±1.1)vs(15.7±1.1),(15.8±1.0)s。结论PNS能显著改善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26.
PPARβ/δ在炎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PPARs有3种亚型,即PPARα(NR1C1)、PPARβ/δ(NUC1;NR1C2)和PPARγ(NR1C3)。大量研究表明PPARs广泛参与机体的脂质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血压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及生殖过程,并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PPARβ/δ在炎症发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对PPARβ/δ在炎症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7.
128.
基于实验室的局域网、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数字切片库,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对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新病理学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由大教室转移到实验室内,主讲教师不但系统讲授理论课,而且讲解实验课的标本和切片,留下部分时问由实习教师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观察标本、切片、讨论尸体解剖病例。对210名参与新教学模式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室的理论课的视听效果好于大教室的理论课,主讲教师讲解实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实习课的学习,且数字切片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 方法 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公司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B/T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M/T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