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5篇
  免费   884篇
  国内免费   343篇
耳鼻咽喉   194篇
儿科学   223篇
妇产科学   307篇
基础医学   926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2493篇
内科学   848篇
皮肤病学   158篇
神经病学   396篇
特种医学   321篇
外科学   2527篇
综合类   3061篇
预防医学   623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585篇
  17篇
中国医学   323篇
肿瘤学   3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737篇
  2011年   1018篇
  2010年   1181篇
  2009年   1272篇
  2008年   1298篇
  2007年   1255篇
  2006年   1163篇
  2005年   982篇
  2004年   891篇
  2003年   831篇
  2002年   5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by which PPARγ ligand, rosiglitasone,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in the rat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RPMC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ethods RPMCs were harvested from Sprague-Dawley rat peritoneal cavity and maintained under defined in vitro conditions. The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s follows: medium, LPS (5 mg/L), LPS (5 mg/L)+BAY11-7085(5 μmol/L, NF-κB inhibitor),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or 2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activator), LPS (5 mg/L)+rosiglitazone (10 μmol/L)+GW9662 (3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etivatcd receptor γ antagonist), and LPS (5 mg/L)+vehicle (DMSO 0.2 ml/L).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RNA in RPMCs were examined by RT-PCR after 3 hour treatment,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CD40, ICAM-1, p-NF-κB p65 and p-IκBα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 or immunofluorescence after 24 hour treatment.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LPS, both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protein in RPMCs were up-regulat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the phosphoralation of p65 was increased greatly (1.10±0.17 vs 0.55±0.06, P<0.05). BAY11-7085 (5 μmo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p65 (0.22±0.11 vs 1.10±0.17, P<0.01), CD40 (0.34±0.02 vs 0.50±0.06, P<0.05) and ICAM-1 (0.35±0.16 vs 0.74±0.03, P<0.05). Pre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for 3 h then added with LPS for 1 h, the levels of p-p65, CD40 and ICAM-1 in RPMC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PS group (0.77±0.08 vs 0.90±0.10, P相似文献   
52.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42℃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 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mmol/L);反应温度从65℃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刀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对103例使用超声刀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患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年龄38—60岁,平均45.5岁,其中难治性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子宫肌瘤69例,子宫腺肌症24例,36例患既往曾有下腹剖腹手术史。【结果】103例患中,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8例,加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剔除术16例,需行盆腔粘连分解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处理14例,单纯全子宫切除术65例,所有患均经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超声刀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经体外反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分别取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4和36h时间点的血清,用于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cDNA基因芯片检测3个治疗时点反搏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结果反搏前后比较,有10个基因(核转录因子、真核转录启动因子-4、平滑肌的肌球蛋白重链、α2-肌动蛋白、微管蛋白β肽链、组织相容蛋白G、黑色素黏附分子、神经介素B受体、蛋白激酶4K2、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在3个治疗时点上出现显著改变。在1h点均为上调,在24h、36h时点均为下调。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调效应,并随体外反搏治疗时间的增加早抑制其表达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rcinoma,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量血细胞计数法(FlowCytometry,FCM)检测方法,动态观察120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HLA鄄DR含量变化。结果肝切除术前肝功能Child鄄PughB级、OGTTL型和术前施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D4+/CD8+比值则较高(P<0郾05)。全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3-CD16+CD56+)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2周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含量明显低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01);而CD4+/CD8+比值则显著高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郾01)。结论PLC合并肝硬变肝储备功能不足、术前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切除术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6.
自从法国医学家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于1861年首次详细描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以来,不少临床医学家和遗传学家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已在诊断和遗传咨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治疗上却停滞不前.仍然无法阻止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和在20岁左右死亡的命运。这是一种既令人感兴趣又使人悲伤的疾病.感兴趣的是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和神秘的疾病本质,悲伤的是虽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仍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肌萎缩随着儿童的发育而逐渐进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青春期或青年期无一例外地走向生命的终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7.
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附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syphilis ,CS)病例有所增多。本文总结我院儿科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6月确诊为CS的 16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与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患儿资料  16例中男 13例 ,女3例 ;早产儿 5例 (32~ 36周 ) ,足月小样儿 1例 ;出生体重 <2 5 0 0 g 6例 ,2 5 0 0 g~ 4 0 0 0g 9例 ,>4 0 0 0 g 1例 ;入院年龄 :1周以内 11例 ,2~ 4周 1例 ,5周~ 3个月 4例。1.2 母亲资料  16例来源于同期 2 2例患梅毒的母亲 (活产婴儿 2 2例 ,16例诊断为CS)。 2 2例母亲均无固定职业 ,15例产前确诊 ,7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双因素理论在心脏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心脏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人力资源结构不舍理的原因,并且运用双因素理论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结果:心脏外科ICU的护理人力资源在人员配置、能级结构及护士身心压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心脏外科ICU护理工作压力偏高,应针对上述矛盾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结构和配置。  相似文献   
59.
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320例首次异位妊娠患,最长期限5年,其中41例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用Cox回归分析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复异位妊娠的正相关因素包括妊娠次数、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负相关因素为避孕。结论 盆腔粘连是重复异位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固定对凝血机能和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38例股骨干骨折分别采用扩髓 (RFN)和不扩髓 (UFN)髓内钉固定 ,在手术开始前至术后 4 8h内 7个不同时间段监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激活时间 (APTT)的变化 ,并动脉血气分析 ,计算肺泡 动脉血氧分压递差 [P(A aDO2 ) ]。【结果】RFN组 ,扩髓后血小板开始减少 ,P(A aDO2 )升高 (P<0 0 5 ) ;髓钉插入后 30min纤维蛋白原减少 ,PT、APTT延长 (P <0 0 5 ) ;UFN组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两组中各项指标均在 2 4~ 4 8h内恢复正常 ;动脉血气分析各时间段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扩大髓腔的髓内钉固定 ,和不扩髓相比 ,并不影响肺换气功能 ,对凝血机能的影响是一个自限过程 ,单纯股骨干骨折 ,可耐受扩髓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