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9篇 |
免费 | 360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82篇 |
临床医学 | 169篇 |
内科学 | 277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675篇 |
药学 | 8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5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常常要用到人口学资料,尤其是当研究遭受自然灾害后某地区人群的卫生问题时,人口学数据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般情况下受灾地区的范围相对地比较小,通常为数个区县乃至数个省,所以当我们研究一个或几个区县这样的小区域人群(十万至数十万人口)时,能否得到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人口学数据是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户籍管理部门或者卫生管理部门的协助我们可以得到当地人口在观察期内(通常为一年)的性别年龄别人口数和死亡数。但由于存在着死亡漏报等原因,这个数据常常不能被直接利用,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 相似文献
102.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5
自1984年以来,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先后建立了48个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点(自1991年调整为41个,即调下的有延边州、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巩义市、平顶山市、成都市,调上的有蛟河市、大丰县、东海县、确山县、淮阳县、涪陵市)。并委托我所负责具体业务和有关监测研究工作。14年来,通过HFRS监测点多年动态的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疫源地和疫 相似文献
103.
104.
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的分离及鉴定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在外环境中分离到嗜肺军团菌,尚未见于以往文献。1997年11月自空调冷却水中分离到两株细菌(编号为97004、97008),其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PCR分析均符合嗜肺军团菌鉴定要求,经试管凝集、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 相似文献
105.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景怀奇徐建国邵祝军姜淑贤马烨武素怀尚德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Ye)是人类和动物肠道致病菌。近年来国际上对该菌的研究已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该菌能引起腹泻,还由... 相似文献
106.
为比较两株大肠杆菌对消毒剂与冷热的抗力,进行了悬液抑菌抑菌、杀菌试验、结果,碘伏.醋酸氯已定同忆乙醇一样,对大肠杆菌8099株和ATCC11229株最小抑菌浓度或最小杀菌浓度均相近;在4℃放置1~7d,大肠杆菌8099株的存活率为95.40%-85.44%,ATCC11229株者为92.40%-79.74%,差异尤显著性(P>0.05);经100℃作川1~5min,两株大肠杆菌的死亡率相同(均为99.99%~100%);以56℃作用5~30 min 或80℃作用1-10min,8099株死亡率分别为50.8%-99.68%与99.76%-99.99%,ATCC11229株死亡率分别为78.80%~99.96%与99.85%-100%,8099株死亡率均低于ATCC11229株。表明大肠杆菌8099株对湿热的抗力强于ATCC11229株. 相似文献
107.
108.
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尚德秋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4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简称布氏菌)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这个病不仅损害人群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生的需求,其中包括乳、肉及其制品、皮、毛、医药等;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畜牧业发展及民间致富,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及旅游事业;在当前更值得提出的是,布病的存在和流行对我国西部开发也将产生一定影响。1世界布病疫情1.1一般疫情 从 1887年首次证实本病的病原体,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30~60年代… 相似文献
109.
余传信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2,8(5):47-50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在体外能使DNA分子短时间内扩增至数百万倍的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特异、高效等优点。自1985年问世以来,已经在传染病诊断、法医学、肿瘤学研究、遗传学、遗传工程及考古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仅就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细菌源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一、原理 多聚酶链反应的全过程基本上由三个步骤组成:即DNA变性;结合;延伸。首先在高温下使双链DNA分子变性解链为单链,然后由人工合 相似文献
110.
病原学诊断目前仍是莱姆病最确切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分离法和IC:It。病原体分离培养法操作复杂、周期长,且多数标本的分离培养率低,从而限制其应用价值;PCR具有灵敏、特异、快速、所需样本量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高培养法的不足;同时可利用PCR产物对病人所感染的菌株进行基因种的鉴定,使在没有分离培养到菌株的情况下研究临床表现和基因种的关系成为可能,因此PCR得到广泛应用。1目前用于莱姆病实验室诊断的两大类PCR方法标准PCR和套式PCR。套式ICIt中为解决因污染而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又出现了单管套式P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