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6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Web定制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在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数据重复度较高的用来描述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的数据采集项,通过对业务过程建模分析,提取共有属性,进行业务过程重组,最终设计出普遍适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Web定制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42.
系统主要采用国内领先的GIs应用快速定制技术,整合多年全国疟疾历史发病、气象遥感、社会经济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可视化,率先实现基于WEB方式的传染病时空聚类和传播风险评估等功能。它将方便我国各级用户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辖区疟疾发病及相关各类监测数据,开展疟疾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预测研究,以更好地为区域疟疾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为典型传染病防控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3.
目的:缩短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周期并提高数据质量,实现流行病学调查流程高复用、调查内容的可扩展性,解决流行病调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方法:对原有的流行病调查项目、调查系统等进行研究,抽取其关键业务流程与内容。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趋势,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体系结构建模方法(Integration Definition Language,IDEF)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结果:构建出信息系统模型,开发系统原型进行功能验证。结论:基于组件的流行病调查数据定制采集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流行病调查中存在的数据散乱、标准不统一、重复开发、周期过长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用户体验测试探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信息构建问题。方法:采用模拟测试、问卷调查、访谈方式、现场测试4种方法开展了研究工作。结果:通过15个任务的测试,从参与者的反映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了网站存在的诸多问题,体现在网站的导航设计、信息检索功能、栏目建设、信息呈现形式、可用性与人性化、排版布局6个方面。结论:对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模型中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面层上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建议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管理者将以人为本的原则渗透到网站设计的每个环节,以保证网站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灵活的技术手段和人性化设计,使用户能够在浏览网站过程中获得积极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餐饮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国内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参考美国食品加工操作模型(the food handling practices model,FHPM),采用风险评估软件@Risk 4.5的蒙特卡洛概率分析技术,对影响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后致病概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分别采用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即食肉制品中沙门菌致病的β-Poisson模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的β-Poisson模型进行致病菌致病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 在一般沙门菌污染水平下,熟肉冷藏后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平均致病概率为1.96×10-4,是非冷藏条件(室温25℃时平均致病概率为0.35)的1/2800;熟肉制品在常温条件下,贮存6 h时的平均致病概率(0.11)约为2 h时(6.79×10-3)的16倍;食用前加热不彻底的熟肉制品导致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平均致病概率为1.71×10-4,约是彻底加热平均致病概率(1.88×10-5)的100倍.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和污染阳性率成倍增长后,其致病概率的增长与污染水平成线性趋势.结论 餐饮食品原料的起始污染水平、储藏温度和时间、烹调方式、交叉污染等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ain risk factors that cause foodborn diseases in food catering business.Methods Data from references an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in food catering uni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models which based on @ Risk 4.5 with Monte Carlo method referring to food handling practice model(FHPM)to make risk assessment on factors of food contamination in food catering units.The Beta-Poisson models on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o Salmonella(developed by WHO/FAO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developed by US FDA)were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analyze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pathogens.Results The average probability of food poisoning by consuming Salmonella contaminated cooked meat under refrigeration was 1.96×10-4 which was 1/2800 of the food under non-refrigeration(the average probability of food poisoning was 0.35 at room temperature 25℃).The average probability by consuming 6 hours stored meat under room temperature was 0.11 which was 16 times of 2 hours storage(6.79×10-3).The average probability by consuming contaminated meat without fully cooking was 1.71 X 10-4 which was 100 times of consuming fully cooked meat(1.88×10-6).The probability growth of food poisoning by consum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ontaminated fresh seafood was proportional with contamination level and prevalence.Condusion The primary contamination level,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cooking process and cross contamin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catering food safety.  相似文献   
46.
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Wang LJ  Cai Y  Ma LM  Zhou M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及其漏报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DSPs的161个监测点各抽取6个行政村(居委会),收集其2006-2008年常住人口资料,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覆盖人口6 422 667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对漏报率进行估计,并对漏报率调整前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国总粗死亡漏报率为16.68% (6271/37 603),经加权调整后,漏报率为17.44%,城市略低于农村,分别为16.08%与18.14% (P <0.01);中部与西部高于东部,分别为19.27%、18.15%和15.46% (P<0.01).0~4岁儿童漏报率远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34.95%、16.90% (P <0.01);其中0~4岁年龄组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为39.36%,男性为31.93%.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全国男性的死亡率由6.38‰调整到7.74‰,女性由4.66‰调整到5.64‰;中部地区男性死亡率调整前后分别为6.49‰与8.00‰,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4.59‰与5.73‰.0~4岁儿童死亡率男性调整前后分别为2.48‰与3.64‰,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1.98‰与3.27‰;其中,城市儿童死亡率调整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76‰与1.39‰,调整后儿童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1‰与2.26‰.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由6.60‰调整到7.96‰,女性由4.80‰调整到5.77‰.结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率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别,0~4岁儿童的死亡漏报率存在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47.
2009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9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发现传染病报告各环节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结果 本次共调查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9家,数据利用率100%。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模式渐趋完善,包括经费保障、监督检查与评估、规范诊疗登记、数据利用与信息发布、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总体东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全国医院抽样传染病总漏报率为5.47%,网络报告及时率、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以及纸质卡与网报卡内容填写一致率分别为94.84%、89.36%和70.23%,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较差,东中部地区报告质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结论 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的管理,特别是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传染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对医改信息化主要工作任务的分解,以及公共卫生的医改工作定位。阐述了发展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目的意义,并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技术路径,提出了公共卫生信息化规划建设的主体内容和信息化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49.
运用h指数、ESI高被引论文、ESI热点论文等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Web of ScienceTM上2007-2016年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论文,对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SCI论文量最多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提出发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术带头作用、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各自研究领域继续发挥所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
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 1973-1975年全国全死因回顾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2004-2005年共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将两次调查数据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观察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004-2005年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 1973-1975年恶性肿瘤总体死亡1 865 445例,标化死亡率为99.61/10万;2004-2005年死亡193 839例,标化死亡率为123.72/10万,上升了24.20%.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各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差别较大,黑龙江省最高,为183.34/10万(7443例),云南省最低,为61.03/10万(2454例).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鼻咽癌、白血病、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河南(3535例,32.95/10万)、甘肃(1333例,59.35/10万)、黑龙江(1640例,38.63/10万)、上海(390例,11.58/10万)、黑龙江(2382例,60.15/10万)、海南(36例,7.04/10万)、天津(161例,5.45/10万)、黑龙江(179例,8.09/10万)、新疆(131例,10.69/10万);上述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云南(63例,1.59/10万)、北京(235例,5.95/10万)、天津(454例,10.86/10万)、西藏(3例,0.82/10万)、西藏(12例,3.29/10万)、青海(0例,0.00/10万)、西藏(1例,0.28/10万)、西藏(6例,2.88/10万)、重庆(27例,1.02/10万).结论 两次调查相比,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有所上升.大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具有较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