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3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6年   8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生物防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有人认为生物防制是捕食性动物、病原体或寄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控制其他有机体种群的密度至较低水平的一种生物学现象。生物防制与化学防制有所不同。施用一种化学杀虫剂时,仅能暂时抑制某种害虫的密度至低水平,过了一段时间药物失效后,害虫种群又可恢复到原来的数量。生物防制则不然。因为生物防制物是生活的有机体,在有适宜的宿主和环境的情况下,它们能够繁殖并与害虫种群紧密结合,把害虫密度抑制在其原来的自然水平之下,具有持久性的节制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调查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现状。方法 2008年8~10月,在中缅边境(西段)整群随机抽样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2个自然村和缅甸拉咱市4个自然村,逐户收集双边边民的新鲜粪样,用碘液涂片法镜检溶组织内阿米巴(E.h)/迪斯帕内阿米巴(E.d)包囊,用ELISA方法检测E.h Gal/GalNAc黏附素抗原。结果中缅双边共调查903人,E.h/E.d感染率为1.77%(16/903),E.h感染率为15.17%(137/903)。其中调查中方边民286人,E.h/E.d和E.h感染率分别为1.40%(4/286)和11.89%(34/286);调查缅方边民617人,E.h/E.d和E.h感染率分别为1.94%(12/617)和16.69%(103/617);中缅边民E.h/E.d感染率和E.h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E.h/E.d=0.34,χ2E.h=3.51,P均>0.05)。结论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严重。  相似文献   
93.
陈昌  高芳华  王灵 《药学学报》1983,18(12):965-968
前文报道了一类具有对-氨基酚双Mannich碱的杂环类化合物,其中以4-[3,5-双(次甲基四氢吡咯基)-4-羟基苯胺基]苯骈[g]喹啉(I)对鼠伯氏疟原虫的作用最显著;鼠疟试验,未发现它与氯喹有交叉抗药性。这个化合物的母核是苯骈[g]喹啉,它与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一种抗疟新药dabequing的母核类同,前者为苯骈[g]喹啉环4位上接有双Mannich碱  相似文献   
94.
本文观察了蒿甲醚实验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时,其体内血吸虫及宿主肝脏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改变。发现蒿甲醚不仅能引起肝移虫的体表、肠管及生殖器官等明显退化变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杀血吸虫成虫作用,其杀雌虫作用尤为迅速和强烈。该药可使肝移虫体的糖原,碱性磷酸酶,RNA及酚酶明显减少或消失;雌虫出现这些变化较雄虫为早。同时,蒿甲醚可引起小鼠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糖原、碱性磷酸酶及RNA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95.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一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后0.5小时,雄虫体表皮层即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空泡样变化和空泡破裂,继则有细絮状物或絮状团块粘附在受损的体表或抱雌沟内。给药6小时后即见有白细胞附着在受损的皮层上,12小时后则已有白细胞侵入虫体。雌虫体表皮层的损害和出现白细胞附着与侵入虫体的时间较雄虫为迟。此外,对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其皮层的损害和白细胞的附着与侵入虫体的意义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6.
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喹酮(Praziquantel,Embay 8440)系一种具有抗绦虫和抗血吸虫作用的广谱抗寄生虫新药。动物实验证明,该药对小鼠、家兔和犬的日本血吸虫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且毒性低,疗程短;临床上用吡喹酮的1~2天疗法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总剂量为45~90mg/kg时,治后半年的粪检虫卵转阴率达99.7%。本文报道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抗疟新药咯萘啶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等根据一些抗疟药的构效关系,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2-甲氧基-7-氯-10-[3′,5′-双(四氢吡咯次甲基)一4′-羟基苯胺基]苯骈[b]1,5-萘啶(Ⅰ),代号7351,定名咯萘啶。它对红内期裂殖体的作用显著,毒性低。之后,又合成了它的类似物Ⅱ,这些类似物大多数对鼠疟Plasmodiumberghei的红内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Ⅱ1~6,9.10等的作用与Ⅰ相当。对子孢子诱发感染的鼠疟P.yoelii的作用以化合物Ⅰ、Ⅱ1,3,5,6,9,10,12,15等为最强,优于伯喹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化合物既对血液转种的鼠疟P.berghei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对子孢子感染的鼠疟P.yoelii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日本血吸虫对3H-吡喹酮的摄入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小鼠一次口服3H-吡喹酮100mg/kg后,其体内两性血吸虫的3H含量以给药后0.5~1小时为最高,4小时后则有明显减少。体外培养的血吸虫亦能迅速摄取3H-吡喹酮,且其摄入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体内、体外试验的结果表明,最初进入虫体的3H-吡喹酮系脂溶性,随后在体内缓慢代谢为水溶性。放射自显影的结果说明,3H主要自表皮进入虫体,分布于肌层、间充组织、生殖系统和肠壁上皮细胞,其中以雌虫的卵黄腺为最多,而以雄虫的睾丸为最少。  相似文献   
99.
1960年来我国黑热病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1960年以来我国黑热病的状况及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建国后,经采取消灭传染源及媒介的综合措施,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以及陕西关中等广大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在50年代后期即达到了基本消灭。此后由于继续不懈地防治,发病人数不断地下降,自1972年以来均未有新病例出现,媒介白蛉也近绝迹。近三年仅在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区有少数散发病例的报告。在20多年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中又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对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分型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最后,为了加速全面消灭黑热病的步伐,针对我国黑热病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防治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