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3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6年   8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取浙江绍兴、云和、永嘉、丽水、乐清、遂昌等县的卫氏并殖吸虫,观察幼虫及重虫期的体棘,均为单生,成熟早期(4~12月)以单生为主,少数为二分裂棘,或并指样棘。虫龄增大至2~5年以上,棘分裂,或新生小棘,出现簇生棘,数量也渐增多,尤以腹吸  相似文献   
162.
研制McAb需要对大量样品在短时间内进行阳性抗体的筛选测定。作者用96孔塑料板及特制的附有小棒突起的塑料盖板进行了快速测定试验。利用塑料小棒先吸附抗体或抗原,然后再用~(125)碘标记的抗体、抗抗体或抗原进行放射免疫测定。由于96孔可同时进行操作而  相似文献   
163.
近几年国外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继续有所报道。现将主要的调查研究资料,分为流行情况、流行因素、防治措施和考核方法等三个方面,摘要综述如下:一、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亚非拉人民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流行血吸虫病的国家和地区有76个,受威胁的人口约6亿人,患病者约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  相似文献   
164.
本文报告试用化学诱变剂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NTG)处理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保护力的初步结果。尾蚴用0、20、30、50、75及100微克/毫升 NTG处理30或60分钟后,经肤感染C3H小鼠,6周后解剖检虫,结果NTG浓度超过 30微克/毫升各组都无虫,NTG 20 微克/毫升处理 30分钟组观察到肝脏病变。选用 NTG 30微克/毫升处理30或60分钟及20微克/毫升处理60分钟的尾蚴进行免疫试验。C3H 小鼠免疫接种NTG处理尾蚴40条,2周后再接种一次,初次感染后 8周以 40条正常尾蚴进行攻击。结果NTG 20微克/毫升处理60分钟尾蚴免疫组减虫率达39.2%,经t测验证明有显著性差异。此检虫率低于X-射线照射尾蚴免疫所获得的结果,而更近似于伴随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65.
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显著。鉴于小剂量吡喹酮有使血吸虫迅速挛缩和肝移的作用,故设想吡喹酮合并呋喃丙胺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疗效。本文报道吡喹酮对感染小白鼠与兔体内血吸虫的肝移情况、合并呋喃丙胺的疗效以及合并用药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6.
167.
本文报道了服氟乙酰胺小鼠体内血吸虫基本生化成分的变化及虫体柠檬酸积聚与虫肝移的关系。测定结果表明,血吸虫肝移与其体内柠檬酸积聚量有关。体外试验表明,血吸虫乳酸生成量与其葡萄糖利用量之比,在给药2次后从1下降至0.65左右,表明此时虫体糖酵解亦已发生故障,此外,对有氧代谢在血吸虫代谢中的重要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8.
热带病免疫讨论会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发展援助局、澳大利亚免疫学协会联合举办的。会议从1979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召开,共有代表85人,其中一半来自澳大利亚,另一半来自西太平洋区和东南亚区20个国家。由于热带病涉及的面较广,故分了病毒、细菌、原虫、蠕虫等讨论组,我们参加了蠕虫病组。该组对  相似文献   
169.
170.
异位蛲虫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蛲虫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流行较普遍,尤以1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较高,一般为40~50%,有些地区可高达80%以上。蛲虫一般寄生于回肠下段、阑尾、盲肠、结肠的肠腔。通常无明显症状,常有夜间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可引起继发感染、肛门湿疹,有时夜惊失眠,偶有烦躁不安及遗尿等。在正常情况下蛲虫很少钻入组织,但因迷途可进入肠腔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虫体、虫卵均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炎症与肉芽肿病灶,甚至可引起类似癌肿的硬块,导致脏器穿孔、破裂等严重后果。异位蛲虫病国外报道颇多,而国内报道甚少。为此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予以综述,介绍蛲虫异位寄生所引起的症状及病理等,以期能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阑尾炎因阑尾距回盲部很近,阑尾中存在蛲虫并非罕见,一般不引起症状或重要的病理变化,这从尸检及非因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的标本中得到证实。国内小儿外科急性阑尾炎中发现有蛲虫者占6.3%,Bhaskaran 曾对178例进行观察,在摘除的阑尾中蛲虫的发现率为23%。其他作者报告的发生率高低很不一致,低者为2.7%,高者达13.2%。发生率的高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据 Dominok 分析,3,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