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12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0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本院34例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漏发生率为22.7%(a4/150)。34例胆漏患者中,22例在术后24h内出现,12例在术后3~7d出现,经腹腔引流3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轻柔,认真仔细缝合胆总管以及加强营养支持等,是防治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2.
探究补肾祛寒化湿方(由骨碎补、杜仲、川续断、羌活、干姜、薏苡仁、怀牛膝等组成)联合甲氨蝶呤对强直 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肾虚督寒证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血清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 AS肾虚督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 祛寒化湿方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 功能指数(BASFI)评分和血清Cbfa1、Ⅰ型胶原蛋白C末端肽(CTX-Ⅰ)、Dickkopf1蛋白(DKK1)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 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为 82.22%(37/45),组间比较(χ2检验),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度方面,治 疗后,2组患者的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的降低 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学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bfa1、CTX-Ⅰ、DKK1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Cbfa1、CTX-Ⅰ、DKK1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1)。(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过程中,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3/45),对照组为11.11%(5/45),2组患 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寒化湿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AS肾虚督寒证患者疗效 确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降低血清Cbfa1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诱骗受体3(DcR3)对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DcR3慢病毒载体和慢病毒非特异性载体,转染HepG2细胞株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判断转染效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DcR3蛋白表达水平;并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标半胱天冬酶-3 (caspase 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检测3株肝癌细胞HepG2、MHCC-LM3和MHCC-97H的DcR3蛋白表达水平,发现细胞株HepG2较MHCC-LM3、MHCC-97H中的DcR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调HepG2细胞株的DcR3的mRNA水平后,细胞凋亡指标caspase 3和Bax转录水平明显下降,抗凋亡基因Bcl-2转录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培养到第4天时,LV-DcR3组增殖速度[(39.45±3.61)]与LV-NC组[(25.98±5.3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当培养到第6天时,LV-DcR3组增殖速度[(65.84±6.16)]较LV-NC组[(33.3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DcR3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抗癌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4.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不断增加。他们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面对加速而来的老年社会,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对于政府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也需要医务工作者做出巨大的探索和努力。本文介绍了上海市松江区乐都医院为了应对该区老龄化的现状,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所做的工作,并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 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
护士分级管理在综合重症监护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根据国家卫生部及上海市卫生局的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于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重症监护室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比较实施护士分级管理前后6个月,ICU基础护理终末质量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实施护士分级管理前后ICU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级综合性医院ICU实施护士分级管理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慢性胰腺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9月至2006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慢性胰腺炎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B超、CT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确诊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采用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Y吻合术,其中同时行胆胰Roux-Y吻合术2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治愈5例,缓解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准确率高。胰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胰管结石慢性胰腺炎的有效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组2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20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心力衰竭发生率(32%比11%)及病死率(36%比12%)前组均高于后组(P<0.05)。心房颤动组冠状动脉的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心房颤动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5),心房颤动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格列酮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建立ANP模型,于造模后3、6、12 h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并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 mRNA的表达.结果 ANP组6 h点的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7171±1636)U/L和13.00±2.36,均较假手术组的(523±166)U/L和1.67±2.34显著增高(P<0.01),而PPARγ mRNA在两组中表达均较弱,无显著差异(0.18±0.05对0.22±0.03,P>0.05);吡格列酮组6 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评分分别为(4504±1901)U/L和9.00±0.89,均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PPARγmRNA表达较ANP组增强(0.56±0.05对0.18±0.05,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ANP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调查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防治提供一些新依据。方法: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就诊的经胃镜检查并行幽门螺旋杆菌(Hp)t9测阳性的患者8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容表格,进行回顾性调查相关消化道疾病状况和口腔状况。并随机抽取80例健康人群,进行口腔状况的调查。结果:在80例Hp阳性的患者中,患过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占63.7%,而80例健康人群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只占1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不仅是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也可能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病源之一。因此,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与Hp有密切联系,为临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