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和发展,为保障在校师生的健康,我国的学校卫生工作也应运而生.对学校卫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职能加以认识和界定,是学校卫生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卫生实践的需要.虽然我国学校卫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学术界对学校卫生职能仍没有认真梳理,制约了学校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应是当前学校卫生工作弱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2.
分析抑郁症状和情绪性进食行为对青少年膳食模式的影响,为指导青少年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省徐州市10所中学5 473名初一和高一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荷兰进食行为问卷和膳食频率量表等对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膳食模式共归纳成3种,分别为“传统食物型”“零食型”和“高能量型”.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体质量指数、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自评家庭经济条件变量后,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情绪性进食行为发生风险比无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大2.20倍(95% CI=1.88~2.58);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传统食物型”食物摄入降低(OR=0.593),“零食型”和“高能量型”食物摄入增加(OR值分别为1.306,1.697);有情绪性进食行为的青少年“传统食物型”食物摄入降低(OR=0.796),“零食型”和“高能量型”食物摄入均增加(OR值分别为1.687,1.463).结论 抑郁症状和情绪性进食行为与青少年膳食模式密切相关.应重视青少年情绪症状,通过改善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症状,选择正确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13.
近年来,人群研究提示女童青春期发育有提前趋势,青春期提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公共卫生问题和医学问题。导致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改善、营养水平提升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尤其是双酚A(bisphenol A,BPA)的暴露对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影响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双酚A暴露与女童青春期发育提前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女童青春期发育提前与环境内分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以合肥市5896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家长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价睡眠问题、全球饮食质量评分评估营养不良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食物摄入频率与睡眠问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营养不良中、高风险的儿童占目标人群的49.2%、25.0%,平均睡眠时长不达标、总体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56.5%、8.9%。与营养不良风险高风险组比,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睡眠质量不良(中风险组:OR=0.60,95%CI:0.49~0.74;低风险组:OR=0.44,95%CI:0.34~0.58)、睡眠时长不达标(中风险组:OR=0.83,95%CI:0.73~0.94;低风险组:OR=0.61,95%CI:0.52~0.70)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动物血制品(OR=0.79,95%CI:0.64~0.98)、红黄色蔬菜(OR=0.91,95%CI:0.85~0.98)、奶及奶制品(OR=0.91,95%CI:0.86~0.97)摄入频率增加,糖类(OR=1.28,95%CI:1.14~1.44)和含糖饮料(OR=1.27,95%CI:1.12~1.45)摄入频率降低与睡眠问题发生率减少有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风险更低与睡眠质量更好相关,提示改善饮食质量可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编制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进行信效度评价,为评估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测评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含50个项目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初始量表。进一步于2018年1-3月对2 686名学龄前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 最终获得37个项目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含智慧、勇气、仁爱、公正和克制5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667%。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54、0.772和0.894;量表整体模型检验的指标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标准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分别为0.930、0.918、0.848、0.894和0.038,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范围;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异常检出者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总分均低于未检出者(P<0.001),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结论 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具有较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定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回馈式教学法对母婴分离早产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认知、乳汁分泌量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产科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早产分娩初产妇8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产妇给予回馈式教学法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产妇产后3天对母乳喂养认知的掌握程度,产后1~7天内泌乳量,分别在产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产妇产后3天母乳喂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7天内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母乳喂养率(93.02%、93.02%、81.39%)高于对照组(48.83%、34.88%、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馈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母婴分离早产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认知,促进乳汁的分泌,提升早产儿出院后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7.
118.
<正>近年来,有关人类微生物菌群的研究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微生物菌群对人类整体健康的重要性。这让一些主张消除微生物菌群的人感到震惊。相反,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自身作为微生物菌群的管理者,倾向于利用微生物来达到有利于健康的目的。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开始得到关注,脑-肠轴的发现对揭示肠道微生态环境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打开了一扇窗口。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起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分析儿童低发育商与母亲孕早期血清游离脂肪酸(PUFA)水平的关系,为孕早期孕妇补充富含脂肪酸类食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国城市修订版)》规定的神经发育指数确定43名2岁儿童的发育商≤P5的儿童作为病例组,依据匹配条件为1:3配对选取129名发育商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母亲孕早期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 低发育商与发育商正常儿童的母亲孕早期血清中PUFA、ω-3PUFA、ω-6PUFA、DPA、DHA、EPA、EPA+ DHA、DHA +AA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早期血清中高水平的EPA是儿童低发育商的保护性因素(OR=0.37,95% CI =0.17 ~0.79).孕妇孕早期血清中EPA水平分别与DPA(r=0.608)、DHA(r=0.659)、AA(r=0.605)和DHA+ AA(r =0.676)水平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PA在孕妇血清中的含量随着孕妇孕早期摄入鱼虾等海产品频率降低呈下降趋势(F=3.410,P=0.019).结论 孕早期多不和脂肪酸摄人量不足影响幼儿智力发育,孕妇应多补充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 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