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0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385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91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1876篇
内科学   1142篇
皮肤病学   405篇
神经病学   1268篇
特种医学   522篇
外科学   1366篇
综合类   1553篇
预防医学   280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752篇
  6篇
中国医学   265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807篇
  2006年   762篇
  2005年   734篇
  2004年   692篇
  2003年   641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今年1月,上海市卫生局为了配合贯彻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全市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下达了“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从3月起正式实施。《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都是规范性的文件,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是最常用的药物,应及时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切实执行。  相似文献   
62.
患者 女 ,2 6岁。因右侧腰部酸痛 ,劳累后加重 3个月至我院就诊。B超发现右肾上腺区一 30mm× 37mm暗区 ,界限清晰 ,壁光滑规则 ,回声强 ,内部见少量放射状强光点 ,且右肾立卧位移动度大于 3cm ,初步诊断为右肾上腺区囊性占位伴右肾下垂。进一步行肾上腺EBCT检查 ,发现右侧肾上腺区 32mm×30mm大小类椭圆形病灶 ,CT值约为4 2~ 5 1HU ,边缘光滑清晰 ,密度均匀 ,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 ,考虑为腺瘤可能性大。内分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 :血浆肾上腺素值 16 3 2 8ng/L ,高于正常值近2倍 ;余血、尿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63.
提高对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果为 《上海医学》2002,25(3):133-134
恶性淋巴瘤(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1位,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过25000例.病理类型在我国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居大多数,霍奇金淋巴瘤(HL)仅占8%~11%;NHL中,T细胞型占26.1%,B细胞型占67.9%,后者弥漫性占95.6%,而滤泡性仅占4.4%,因此ML的类型分布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4.
高频灰阶超声鉴别良恶性胸肌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灰阶超声在鉴别良、恶性胸肌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43枚乳癌患者的胸肌淋巴结,其中16枚为转移性胸肌淋巴结、27枚为非转移性胸肌淋巴结;另有19枚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胸肌淋巴结和22枚正常者的胸肌淋巴结作为对照组.使用仪器为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5~12MHz宽频控头.运用超声测量胸肌淋巴结的长径、轮廓形态、长径-厚度比、髓皮质厚度比,作为鉴别良、恶性胸肌淋巴结的参数,比较良、恶性胸肌淋巴结在形态学上差异.结果:良、恶性胸肌淋巴结的长径、轮廓形态、髓皮质厚度比无显著性差异;恶性淋巴结长径-厚度比(1.7±0.4)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2.0±0.5),P<0.05.结论:灰阶超声在鉴别良、恶性胸肌淋巴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骨骼肌钝挫伤后愈合质量的肌电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组、中药组和自然愈合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IGF - 1、黄芪丹参注射液、不作处理。于伤后第 2、5、7、10、14、2 1、2 8、35、5 6天观察并比较双侧腓肠肌的肌电图变化 ,记录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等自发活动 ,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并测量其潜伏期和波幅 ,观察伤后CMAP的变化。结果 :(1)各组大鼠均于伤后第 2~ 5天出现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约至第 7~ 10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少。以IGF - 1组最早消失 ,中药组次之。 (2 )各组大鼠的伤侧肌电图CMAP中的潜伏期逐渐缩短 ,波幅逐渐增高。以IGF - 1组最快 ,中药组次之 ,自然愈合组最慢。 (3)伤后第 8周 ,IGF - 1组和中药组大鼠损伤侧CMAP波幅接近正常 ,自然愈合组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结论 :(1)肌电图检测证实 ,IGF - 1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作用 ,但以IGF - 1的作用更明显。 (2 )损伤肌肉局部肌电信号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损伤骨骼肌的修复进程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次氯酸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氧化修饰影响及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有氧条件下在恒定浓度的HSA(60 mg/ml)内加入不同浓度次氯酸(0、1、5、10、20、30、40、50、60 mmol/L,最终浓度),观察氧化剂对HSA的修饰作用。凝胶排阻色谱法检验HSA氧化修饰结果,在线光谱扫描(190 nm~400 nm)分析修饰产物的光谱特性。结果 次氯酸可氧化修饰人血清白蛋白,其修饰产物主要为二聚体HSA和六聚体HSA。发现次氯酸对HSA单体和HSA二聚体的氧化修饰为一级反应;对诱导生成的AOPPs为准一级反应;而对诱导生成的HSA六聚体则为二级修饰反应。同时发现白蛋白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光谱分析表明HSA聚集体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提示HSA聚集体是由于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通过氧化交联方式而聚集形成的。 结论 HSA经次氯酸处理后主要发生了蛋白聚集。而对AOPPs的主要贡献者是六聚体形式的HSA。  相似文献   
67.
18F-FDG PET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肾上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8个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18F-FDG PET显像,以鉴别肾上腺肿瘤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同期均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28个肿瘤中22个为恶性肿瘤(其中6个经手术或活检证实,16个随访证实),6个通过活检或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CT发现的19个肾上腺肿瘤中。17个为恶性肿瘤,^18F—FDG PET显像均为阳性。^18F—FDG PE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和92.9%。结论:^18F—FDG PET通过肿瘤的葡萄糖代谢程度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对肾上腺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率(SUV)相对较高,在肾上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Ki67、P53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肿瘤癌变的关系及作为早期癌变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标本中Ki67、P53及MVD值,共80例,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黏膜、大肠息肉、大肠癌组中的Ki67标记指数逐渐增高(分别为11.00±10.70、39.64±17.70、52.96±26.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001)。正常黏膜组P53蛋白均为阴性,大肠癌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息肉组(P=0.0001)。Ki67、P53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大小、大肠癌的病理类型、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正常黏膜、大肠息肉、大肠癌组的MVD值(14.80±5.10、19.70±7.84、36.56±20.40)逐渐上升,3组差别显著(P=0.0001)。大肠癌中Dukes C、D期的MVD值(40.56±3.49)明显高于A、B期(29.50±2.45)(P=0.016)。Ki67与P53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49,P=0.015)。联合检测Ki67及P53鉴别大肠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70.37%)低于单侧Ki67(96.30%),但特异度(94.34%)明显增高。结论 Ki67标记指数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指数高的大肠腺瘤易发生癌变。MVD值高的大肠癌易发生转移,MVD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  相似文献   
69.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磁共振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运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非侵袭性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及流量改变情况。方法 :测量 15例正常志愿者 (年龄 2 1~ 4 7岁 ,平均 31 4岁 )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情况 ,在正中矢状位T1WI图像上选择垂直于导水管层面 ,编码速率 2 0cm/s。测量相应层面导水管截面积 ,计算相应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量 ,并研究在一个心动周期内CSF流动改变情况。结果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流动 ,即收缩期向下流动和舒张期向上流动 ,收缩期平均向下峰流速和舒张期平均向上峰流速分别为 12 6 7± 3 5 8mm/s和 11 5 8± 3 96mm/s,平均向下及向上流量分别为 1 311± 0 74 0ml/min(0 0 18± 0 0 12ml/心动周期 )和 1 0 6 8± 0 5 6 8ml/min(0 0 14± 0 0 0 9ml/心动周期 ) ,平均净流量为 0 2 6 0± 0 2 4 9ml/min(0 0 0 4± 0 0 0 4ml/心动周期 ) ;脑脊液向下流动平均最大峰速发生在一个心动周期的R波后平均 1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5 7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向上最大峰流速出现在心动周期的 87%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6 86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而逆向流动发生在R波后平均 4 4 %~ 5 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343~ 4 5 7ms,平均心动周期85 7ms)。结论 :磁共振相位对比  相似文献   
70.
报告1例全身泛发皮疹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本例临床上类似恶性淋巴瘤的表现,但组织学上符合淋巴瘤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上采用维甲酸联合PUVA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