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3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386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91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1877篇
内科学   1142篇
皮肤病学   405篇
神经病学   1269篇
特种医学   522篇
外科学   1367篇
综合类   1553篇
预防医学   280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752篇
  6篇
中国医学   266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807篇
  2006年   762篇
  2005年   734篇
  2004年   692篇
  2003年   641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25例;33例为峡部裂性,4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无高度丢失。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2.
细胞凋亡存在三条通路: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三条通路间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它们和p53,c-myc,Bcl-2家族,smac,凋亡抑制蛋白及胞内信号转导等通路间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对凋亡进行精细的调控.  相似文献   
43.
张元芳 《上海医学》2003,26(5):295-29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其发生率在男性肿瘤中已上升至第 4位 ,在女性肿瘤中居第 8位。绝大多数膀胱癌为移行细胞癌 ,以浸润的方式生长 ,复发率为 5 0 %~ 70 %。虽然膀胱癌可用局部治疗控制 ,但仍有 1 0 %~ 1 5 %的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最终发展成为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或发生其他部位转移。因此 ,研究膀胱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临床及医学相关专业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一、膀胱癌的流行病学膀胱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 ,职业、药物、感染炎症、吸烟、射线等易患因素是可人为避免的。目前 ,尚缺少对内在遗传易感性的研…  相似文献   
44.
林善锬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2):693-694
虽然随着透析技术的明显进步,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肾衰)病人因尿毒症而引起的死亡几乎已可避免,但由于慢性肾脏病的持续进展的性质,以及平均年龄寿限的延长,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与慢性肾脏病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加上慢性肾衰本身所合并的高心血管并发症情况,因此慢性肾病的治疗仍然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下面概述延缓肾脏疾病进展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5.
脑血管意外尿失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引起尿失禁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2例诊断为脑血管意外伴有尿失禁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静止期尿道压测定、充盈期及排尿期膀胱尿道功能测定)并按Burney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病变部位、脑血管意外性质和病变半球侧与尿动力学的关系。结果4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1例(73.8%):其中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19例(45.2%),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3例(7.1%),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9例(21.4%);逼尿肌反射减低,外括约肌协调者11例(26.2%);无逼尿肌功能正常者。发生膀胱顺应性减低5例(11.9%),发生尿感缺失者11例(26.2%)。初感尿容量(140.00±46.97)ml;膀胱最大容量(293.20±60.71)ml;最大尿道闭合压(65.14±19.83)cmH2O。逼尿肌最大收缩力(Pdetmax)为(60.98±31.11)cmH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35.98±17.46)cmH2O;逼尿肌收缩时间(Tcon)为(86.07±36.09)sec;最大流量(Qmax)为(9.02±5.62)ml/s。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其发病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皮层多灶以及额顶叶,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无明显差异,左右半球病变对尿动力学也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尿失禁的尿动力学异常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部分出现逼尿肌反射减弱,但感觉正常,感觉缺失者较少见;外括约肌功能以无抑制性松弛为主,其次为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少数出现不协调;较少出现膀胱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索大容量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适宜方法 ;研究CML DCs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γ 干扰素 (IFN γ)的能力。方法 用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初诊CML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s) ;单采的CML PBMNCS转入组织培养袋 ,加入重组人粒 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和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 ,培养诱导 7d ;在诱导前后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表面HLA DR、CD1a、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 ;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CML DCs和CML PBMNCs刺激自体和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用ELISA法检测在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R)时T细胞分泌的IFN γ浓度。结果 用血细胞分离机收集的CML PBMNCs ,在组织培养袋内经细胞因子培养诱导 ,HLA DR、CD1a、CD80、CD86的表达均有明显上调 ,细胞形态也表现典型的DC特征 ;CML DCs能显著刺激自体和异体T细胞增殖 ,而CML PBM NCs仅能刺激异体T细胞的增殖 ,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很弱 ;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时分泌的IFN γ浓度 ,CML DCs组为 (877± 2 14 )pg/mL ;CML BPMNCs组仅为 (14± 1.7) pg/mL。 结论 单采的CML PBMNCs转入组织培养袋 ,加入rhGM CSF和rhIL 4 ,可收获大容量的CML DCs;CML DCs在体外具有显著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7.
白细胞介素-10诱导的大鼠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诱导的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s)体外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在经典诱导方案的基础上 ,应用IL 10 ( 10 μg/L)抑制大鼠骨髓来源DCs的成熟 (IL 10组 ,10例 ) ,并设对照组 (IL 4组 ,10例 )。培养期间观察DCs形态 ,检测DCs表型、摄取抗原能力、体外免疫功能及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IL 4组比较 ,IL 10组DCs细胞表面CD80 、CD86及OX6低度表达 ( 2 5 .3 %、42 .4%、3 2 .3 % ) ,吞噬能力较强 ( 81.9)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该淋巴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 ;培养上清中IL 12水平 ( 4 0 6.5pg/L)及初次MLR培养上清IL 2水平 ( 2 45 .4ng/L)均较低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IL 10作用的大鼠imDCs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症状,一经发现,多数已是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不到30%.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的45%在我国大陆,而且死亡率高,已居第三位.肝癌介入疗法已有20多年历史,主要分为放射介入和B超介入或经血管间接途径和经皮直接途径.较常用的有:(1)经动脉插管化疗(TAC)、栓塞(TAE)和化疗栓塞(TACE);(2)在B超、CT等影像学导引下,经皮将穿刺针或导管直接插入体内病变区注入无水乙醇(PEI);(3)局部肝癌的热疗和冷冻治疗,前者通过射频、微波、激光等技术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至42℃~43℃以上,后者利用液氮或氩氦刀技术使肿瘤组织迅速降温至-180℃~-196℃.这些方法或是阻断肿瘤血供,引起肝癌细胞缺血坏死,或是直接使肿瘤细胞坏死,从而使肿瘤缩小,延长生存期,减少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9.
大型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颅底手术入路提高鞍上、三脑室、脚间池大型颅咽管瘤的手术全切除率,提高疗效。方法:采用不同颅底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7例鞍上、三脑室、脚间池大型颅咽管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解剖保留垂体柄31例,所有患者术后伴有不同程度一过性尿崩、动眼神经麻痹10例。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年,复发1例。结论:对位于鞍上、三脑室和脚间池的大型颅咽管瘤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生长方向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鞍区各脑池、视神经、前循环及其穿通支和三脑室底部等结构,对脑组织和脑神经牵拉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易控制,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头痛13例,垂体功能低下6例,视力视野影响6例,多饮多尿3例,发热3例。MRI增强病灶均呈环状强化。11例经蝶手术治疗,3例经开颅手术。术后随访头痛缓解者10例,视力、视野改善者4例,尿崩者2例恢复正常,垂体功能低下者中4例恢复正常,3例开颅手术者中2例复发,再经蝶手术治愈。结论:应用常规CT和MR术前诊断垂体脓肿困难,对鞍区囊性病变应考虑到垂体脓肿的可能。及早手术、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适当的对症治疗是治疗垂体脓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