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9篇
  免费   692篇
  国内免费   110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87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986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98篇
特种医学   399篇
外科学   6250篇
综合类   2910篇
预防医学   40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58篇
  57篇
中国医学   225篇
肿瘤学   189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506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718篇
  2018年   655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581篇
  2015年   569篇
  2014年   874篇
  2013年   943篇
  2012年   1100篇
  2011年   1133篇
  2010年   1001篇
  2009年   910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648篇
  2006年   514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所致疼痛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治的3例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合并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病例的症状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继发的脊柱侧凸都得到了良好的矫形。结论: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切除,无需术后化疗与放疗,继发的脊柱侧凸多为功能性侧凸,不需额外矫形,若为结构性脊柱侧凸,可按脊柱侧凸的矫形原理进行侧凸矫形术。  相似文献   
82.
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由自身骨性增生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一方法:30只健康家猫,手术显露右侧C7、C8和L5、L6冲经根及其椎问孔内口,用牙髓钻破坏椎间孔周围骨皮质后,将“V”形松质骨块沿骨壁嵌于神经根通道的骨性管道内及侧隐窝后方,左侧做正常对照。在造模术前和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4~5只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神经根通道的狭窄程度和神经根受压状态,6只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椎间孔截面积测量。结果:术后早期实验侧肢体出现行为异常:而后有不同程度肌萎缩;后期部分肢体远端出现溃疡。影像学检查随着嵌压时间延长.实验侧椎间孔骨痂增多,狭窄加重。神经根受压变形,椎间孔骨性截面积8周后明显减小,与对照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神经根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神经束膜、内膜的水肿。髓鞘肿胀;4周后发生节段性脱髓鞘:8周时神经轴突增粗、断裂,远端瓦勒氏变性;12周后变性冲经结构崩解、吸收,形成空洞:24周时整个神经干纤维化。术后4周时实验侧MEP开始出现潜伏期延长;8周时伴有波形分化不清;12周波幅明显下降:24周MEP的引出困难,部分电位消失。结论:采用椎问孔内自体松质骨植入,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单,适用于脊柱各个节段,其损伤部位和形式与临床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 9月 ~2003年 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 83例,随访患者 81例,年龄(55. 25±19. 21)岁,随访时间 (1. 68±0. 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 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术后采用Stauffer 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87%与 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87. 81%与62. 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 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 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的增长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为国内外同道所关注。手术对早期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防止和矫正后凸畸形以及缩短化疗疗程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及外科过度干预,手术并发症增加,因而不少学者对非手术治疗或非内固定的有限手术治疗重新重视,包括介入科医生在内的不少专家在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丰富了脊柱结核的治疗手段;而内科治疗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始终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新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因而如何正确选择和客观评价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即脊枉结核外科治疗的策略亟待获得共识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85.
目的: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明确颈椎融合是否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集颈椎先天性融合病例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7岁(12~51岁),主要通过MRT2加权像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从同期收治的平均年龄为35岁(12~51岁)的颈椎外伤病人83例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先天性融合组发现退变间盘128个,对照组发现退变间盘53个,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先天性融合组出现颈髓压迫症状3例,对照组在外伤以前没有一例有颈髓的压迫症状。结论:颈椎先天性融合导致其相邻间隙的退变的加快,但临床多以局部症状为主,且出现症状的时间应在10年以上,个别病例可以在轻微的外伤后出现瘫痪。据此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有促进相邻间盘退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86.
目的构建并筛选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抑制短发夹样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针对GFAP基因全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三对9bp茎环结构、19bp干扰序列特异性shRNA模板,体外定向克隆构建特异性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体外大鼠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模型,脂质体介导RNA干扰分子转染,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em blot技术观察RNA干扰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效果.筛选最佳GFAP表达干扰抑制真核表达载体。结果序列测定证实GFAP—shRNA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三对shRNA模板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抑制靶基因表达效率分别为81%、63%、56%。结论高效率的GFAP—shRNA真核表达载体在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模型中能高效抑制GFAP基因表达,为后续多靶点RNA干扰技术在脊髓损伤胶质瘢痕抑制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7.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88.
运动是脊柱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目前治疗脊柱各种疾患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脊柱融合术,而脊柱融合术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以及运动节段的丧失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之一。近期Spine杂志刊登了一期以减少脊柱融合节段保存脊柱运动功能为主题的专刊。该专刊除介绍了人工椎间盘及选择性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凸可减少脊柱融合节段外,并介绍了几种治疗脊柱畸形的非融合技术或新技术。凸侧骨骺阻滞在过去70年一直是除支具治疗外的最佳选择,目的是防止脊柱侧凸的进行性加重。早期效果令人满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术式的改进和标准化。后路单纯内固定(不植骨)以…  相似文献   
89.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马尾综合征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例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的误诊病例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随访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无手术并发症,但术后患者的症状恢复较慢,甚至随访时仍有部分症状残留。结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马尾综合征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发病时缺少典型的腰腿痛症状以及缺少对会阴部感觉的详细检查,对于继发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只要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是不困难的。一旦诊断,就应立即手术。延迟手术明显影响疗效,甚至残留永久性的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