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0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290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垂体瘤卒中手术后患者视力视野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瘤卒中手术后视力、视野的改善情况。方法对38例垂体瘤卒中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其余13例采取择期手术治疗。结果急诊手术治疗术后视力、视野完全恢复正常14例(56.00%),部分恢复9例(36.00%),无变化2例(8.00%);择期手术治疗术后视力、视野完全恢复正常2例(15.38%),部分恢复6例(46.15%),无变化3例(20.00%),恶化2例(15.38%)。结论垂体瘤卒中发病后手术时间越早,术后病人视力及视野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62.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棉窦瘘的眼部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颈动脉海绵窦瘘患的病史、眼部表现、临床特点及进行的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手术1次性栓塞成功112例(88.9%),14例行2次栓塞。术后无并发症。98例视力较术前提高1~4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术后眼部淤血肿胀、眼球突出度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视网膜出血吸收。眼部血管杂音全部消失,术后脑血管造影,瘘口均封闭。结论:对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应及时治疗,尽快改善眼部淤血状态,以利于视功能恢复。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最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基于无线新标准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信息系统架构,提出基于802.11n无线医院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并探讨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4.
0引言急性外伤性小脑内血肿临床少见,多系个案报告或合并与其它类型的颅后窝血肿报道.我院1987-1997年共收治14例,现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3岁~68岁,平均46岁,均于伤后8h内人院.受伤原因;车祸6例、坠落、跌伤各3例,击伤2例.着力点:枕部13例,额预部1例.受伤方式:减速伤12例,加速伤2例.人院时GCS评分:3~5分1例,6~8分4例,9~12分6例,13~15分3例.1.2症状及体征伤后原发性昏迷6例,后枕部疼痛8例,呕吐7例,双侧瞳孔不等大2例,光反应迟钝4例,锥体束征1例,一侧肢体共济失调5例…  相似文献   
65.
0 引言 近年来伽玛刀(γ-刀)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出现了脑水肿等并发症.我们收治21例伽玛刀治疗后放射性脑水肿患者,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3(7~79)岁,平均病程8(2~18)mo.临床表现:伽玛刀治疗后多在4mo~10mo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21例患者中有视力障碍者3例,偏瘫、失语5例,癫痫3例,共济失调3例,截瘫1例,多饮、多尿1例,眼底出血2例,面瘫1例.  病变性质及部位 海绵状血管瘤:桥脑2例,…  相似文献   
66.
1病历摘要 男性,24岁,因“枕颈部疼痛1年半,加重4个月”入院。右侧颈部可触及3cm×4cm软组织肿块,叫后部可见隆起肿物。MRI示:枕骨斜坡、寰椎、枢椎齿状突及左侧附件溶骨性破坏,周围町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楚,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灰质异位症的病因分型、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分析1例误诊的多发结节型灰质异位伴透明隔囊肿,并复习文献。结果:灰质异位症多以难治性癫痫起病,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药物结合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多发结节型灰质异位伴透明隔囊肿临床较为少见,容易误诊为单纯透明隔囊肿,通过辨别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相似文献   
68.
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国栋  赵亚群  王学廉 《医学争鸣》2001,22(16):F003-F003
0 引言 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做为常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在国外已开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1 ] ,1999年 11月我科行丘脑腹中间核 (vim)慢性脑深部电刺激 (DBS)植入术 1例 ,手术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病史 :患者男性 ,71岁 ,主因右侧肢体震颤 7a,左侧肢体震颤 2年入院 .患病 6a后美多巴不能控制症状 ,1998年行左侧丘脑毁损术后右侧震颤基本消除 ,为治疗左侧症状就诊 .查体 :一般状况良好 ,轻度构音障碍 ,四肢肌力正常 ,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升高 ,重度静止性震颤 ,右上肢轻度姿势性震颤 ,肌张力正常 ,未见病理反射及小脑体征 .…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前后MRI和CT等影像数据,通过软件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2例病人为单侧震颤症状仅植入一侧电极,5例病人双侧震颤植入双侧电极,每侧电极4个触点,电极触点共48个。排除刺激引起副作用的触点6个,实际有效电极触点42个。计算有效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分析震颤改善程度与距离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刺激参数程控下,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震颤改善率50%组为(1.74±1.13)mm,震颤改善率≤50%组为(2.76±1.22)mm;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与震颤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R=0.55,P0.05)。结论 DBS作用于齿状-红核-丘脑束,与震颤改善相关,未来需进一步严密设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应用价值,以实现精确靶点定位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0.
一、伏隔核(nucleus accumbcns septi.NAc)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和功能研究 1.NAc的解削定位[1]:NAc亦称伏核,是中脑一边缘多巴胺系统环路的重要核团,属于前脑边缘核团,其前后径约10mm.左右径约15mm.上下径约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