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3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6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免举宫器行经脐单孔腹腔镜(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TU-LESS)宫颈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5月37例ⅠB1、ⅠB2或ⅡA1期(FIGO 2018)宫颈癌并采用“郑氏4C悬吊法”行免举宫TU-LESS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结局。结果 2例中转多孔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因盆腔粘连严重,另1例因肥胖(BMI 28.8)、术野暴露困难。35例完成TU-LESS手术,手术时间(280.6±8.6)min,术中出血量(162.9±17.9)ml。术中膀胱损伤1例,在单孔腹腔镜下成功行膀胱修补术。左、右侧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分别为(3.0±0.3)cm、(3.3±0.1)cm,阴道切除长度(3.1±0.1)cm,盆腔淋巴结切除数(30.0±1.2)枚。手术切缘均为阴性。35例TU-LESS术后随访5.6~29.5月,中位数11.0月,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在“郑氏4C悬吊法”的有效暴露协助下,免举宫TU-LESS宫颈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2.
患者12岁,因"阴道流血2+月,盆腔肿物待诊"于2019年9月19日入院.本例患者及家属均明确否认既往己烯雌酚暴露史.入院后予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全麻下行宫腔镜探查术,术中取宫颈赘生物组织行冰冻切片,病理结果示宫颈恶性肿瘤,遂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双侧卵巢移位+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后...  相似文献   
113.
袁黎明  徐琴  周容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4,40(5):352-354
<正>1 病历摘要患者,34岁,G2P1。因孕34+3周,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皮肤瘙痒21+天于2023年11月28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患者平素月经周期规律。此次妊娠为自然受孕。停经30+天,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停经11+6周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未见异常,提示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12周建卡,定期产检。孕15+2~20+1周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ALT)55~120 U/L,  相似文献   
114.
卵巢癌的病死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绝大部分患者虽经历手术、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循环往复的治疗,复发率仍高.广大学者在该领域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卵巢癌的内科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5.
患者,38 岁,因月经紊乱 3 + 月,发现盆腔恶性肿瘤 10 + 天 于 2018 年 1 月 28 日入本院诊治。 3 + 月前,出现月经紊乱,阴 道流血淋漓不尽。 10 + 天前,在当地三级妇幼保健院就诊行阴 道内镜手术,宫腔深 11 cm,子宫右前壁有一凸向宫腔的肿块, 大小 6 cm × 4 cm × 3 cm,根蒂宽 3 cm × 2 cm,组织质朽,行宫内 病灶部分切除术 + 活检术。 术后本院会诊病理结果:(宫内组 织)恶性肿瘤,两癌,未见过渡性病变,其中约 85% 为绒毛膜癌 伴平滑肌浸润,脉管内查见癌栓;大约 15% 为高分化子宫内膜 样腺癌,见图 1。 免疫组化(子宫内膜样腺癌/ 绒毛膜癌):Vim ( + + / + + + ), P40 ( + + / - ), CK5 / 6 多灶 ( + / - ), CK7 ( + / - ), EMA ( + + / - ), P16 多 灶 ( + / - ), WT-1 ( - / + + ),hCG( - / + + + ),CD138( - / + + + ),Gly-3( - / - ), ER( + / - ),PR( + + / - ),P53( + / + + ),Sall-4( - / - ),P27 ( - / + + + ),P21 ( - / + ),CyclinE( - / + + ),Ki67 阳性率 (10% / 95% )。 因要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本院。 患者既往体 健,月经规律,近五年经期下腹坠胀。 未婚,无性生活史。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单胎妊娠高龄孕妇并发3种类型子痫前期(PE)(PE、早发型PE及重度PE)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的600例单胎妊娠高龄(≥35~39岁)孕妇纳入高龄组,年龄为(36.4±1.2)岁,其中GDM孕妇为200例,非GDM孕妇为400例。再按照与高龄组GDM与非GDM孕妇1∶1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600例单胎妊娠超高龄(≥40岁)孕妇纳入超高龄组,年龄为(40.9±1.2)岁,其中GDM孕妇为200例,非GDM孕妇为400例。本研究设定的可能影响孕妇发生PE的相关因素包括GDM、是否初产妇、人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居住地及辅助生殖技术(ART)史,探讨这6种因素影响单胎妊娠高龄孕妇并发3种类型PE(PE、早发型PE及重度PE)的风险。采用t检验对年龄等进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各组受试者中并发3种类型PE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对于2组孕妇并发3种类型PE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高龄组和超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PE、早发型PE、重度PE所占比例均高于非GDM孕妇,其中高龄组GDM孕妇与非GDM孕妇并发PE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GDM孕妇与非GDM孕妇并发早发型PE、重度PE所占比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导致高龄组孕妇发生PE(OR=2.232,95%CI:1.080~4.613,P=0.030)的危险因素。GDM是导致超高龄组孕妇发生早发型PE(OR=3.456,95%CI:1.238~9.650,P=0.018)和重度PE(OR=2.236,95%CI:1.057~4.729,P=0.035)的危险因素。③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PE风险是非GDM孕妇的1.934倍(OR=1.934,95%CI:1.029~4.115,P=0.047);BMI≥24 kg/m2是导致高龄组GDM孕妇发生PE(OR=2.931,95%CI:1.332~6.449,P=0.008),早发型PE(OR=2.977,95%CI:1.105~8.019,P=0.031)和重度PE(OR=2.638,95%CI:1.093~6.365,P=0.031)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在乡村是导致其发生PE(OR=2.831,95%CI:1.042~7.686,P=0.041)和重度PE(OR=3.232,95%CI:1.088~9.603,P=0.035)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高龄孕妇发生PE(OR=0.231,95%CI:0.071~0.749,P=0.015)和重度PE(OR=0.179,95%CI:0.048~0.673,P=0.011)的保护因素。在超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早发型PE、重度PE的风险,分别为非GDM孕妇的3.187倍(OR=3.187,95%CI:1.109~9.153,P=0.031)与2.3倍(OR=2.351,95%CI:1.043~5.302,P=0.039);BMI≥24 kg/m2是导致其发生PE(OR=2.654,95%CI:1.417~4.971,P=0.002)和重度PE(OR=3.418,95%CI:1.515~7.710,P=0.003)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在郊县是导致其发生PE(OR=2.374,95%CI:1.089~5.171,P=0.030)和重度PE(OR=5.303,95%CI:2.074~13.565,P<0.001)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超高龄孕妇发生PE(OR=0.347,95%CI:0.135~0.892,P=0.028)和重度PE(OR=0.164,95%CI:0.047~0.574,P=0.005)的保护因素。结论GDM高龄孕妇的PE发病风险较非GDM高龄孕妇显著增高,GDM超高龄孕妇的早发型PE和重度PE发病风险较非GDM超高龄孕妇显著增加。BMI≥24 kg/m2、文化程度低、居住地在郊县和乡村,均是导致高龄及超高龄孕妇3种类型P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7.
阴道黑色素瘤(VM)侵袭性强,患者预后差,传统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及辅助放、化疗。虽然对该病研究多系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但是免疫与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为基因突变呈阳性的V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过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的VM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及预后。免疫联合放疗成为近年临床治疗VM患者的研究热点之一。VM患者靶向治疗包括KIT抑制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迄今对双免联合、双靶联合,靶、免联合的探索性研究,尚未在VM治疗中开展。笔者拟对VM患者的免疫与靶向治疗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在子痫前期(PE)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为PE的24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PE严重程度,将其分别纳入PE组(n=13)和重度PE(sPE)组(n=1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在本院剖宫产术分娩的正常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n=1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3组患者胎盘蜕膜组织HMGB1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法分离对照组原代蜕膜巨噬细胞,以不同剂量人重组HMGB1(rHMGB1)对其进行处理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研究组与对照组PE孕妇年龄、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通过该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获得批准[审批文号:2021(181)]。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HMGB1定位于细胞滋养层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和蜕膜基质细胞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②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sPE组、PE组和对照组HMGB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10(1.50~5.14)、0.63(0.45~2.41)、0.72(0.07~1.49),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2,P=0.010)。③IHC检测结果发现,sPE组、PE组和对照组HMGB1强阳性比例分别为54.6%(6/11)、30.8%(4/13)、0,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24,P=0.001)。④sPE组、PE组和对照组HMGB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4.49±1.38、3.01±2.08、1.67±1.48,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1,P=0.001),其中sPE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PE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01)。⑤原代胎盘蜕膜巨噬细胞纯度为97.39%,经rHMGB1处理后,M1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增加,M1型巨噬细胞标记CD86平均荧光强度(MFI)与rHMGB1含量与呈正相关关系(r=0.808,P<0.001)。结论PE母胎界面HMGB1表达增加,促进蜕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可能导致母胎界面炎性微环境。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1例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疑似患者密切接触的双胎妊娠孕产妇的临床分娩处理经过、诊断及结局。 方法选择2020年2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1例孕龄为37+2孕周的与疑似COVID-19患者密切接触的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妊娠结局、COVID-19相关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对本例受试者的临床分析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双胎妊娠,无妊娠相关并发症,无发热、干咳等临床症状。②流行病学资料:丈夫为COVID-19疑似患者,与其共同居住、生活,未采取任何隔离、消毒等防护措施。③妊娠结局:对其按照COVID-19疑似患者防护标准进行管理,于37+3孕周接受剖宫产术分娩2例出生体重分别为2 430 g和2 510 g新生儿。④COVID-19相关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娩后,立即进行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鼻咽拭子、直肠拭子、羊水、胎膜标本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均呈阴性。 结论在SARS-CoV-2感染疫情暴发期,产科应制定严格的防护、隔离措施与应对策略,有效切断传染源,防止医务人员与非SARS-CoV-2感染孕产妇被交叉感染,而对COVID-19疑似患者做好防护、隔离管理,防止其被反复感染,同时对其妊娠、分娩及产后进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20.
2019年12月,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发布《孕期和产褥期孕产妇衰竭指南(2019)》(Maternal Collaps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Green-Top Guideline No.56),总结孕期和产褥期孕产妇衰竭(MCPP)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详细探讨如何早期识别发生MCPP高风险与导致MCPP的病因、影响MCPP孕产妇复苏的孕期生理与解剖生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MCPP最佳初始和持续管理,并对其围死亡期剖宫产术(PMCS)进行深入描述。该指南还特别强调MCPP救护的多学科团队人员组成与职责。笔者拟结合我国产科临床实践,对该指南涉及的MCPP风险如何早期识别及其病因、影响复苏的孕期生理与解剖生理变化、最佳初步处理措施、PMCS、持续管理、对于母儿的影响、多学科救护团队人员组成等产科临床关注的相关问题要点,进行解读、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