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44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根据循证医学理论和原则,为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制定循证治疗方案并实施相应的循证治疗,以期在目前现有证据的支持下,达到最佳化治疗的目的.方法 选择1例PQ中毒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提出血液净化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问题.检索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2010年第1期)、MEDLINE (1950年至2010年1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0年),纳入PQ中毒治疗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所获证据为该例患者制定循证治疗的方案.治疗结束并随访1年.结果 根据检索结果分析,共纳入7篇PQ中毒相关文献.证据显示,血液净化可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不能降低病死率;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冲击疗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合该例患者的病情和意愿,给予相应循证治疗,治疗结束后好转出院,随访1年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以目前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结合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能提高PQ中毒患者的近期疗效,但远期预后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2.
急诊专科知识与操作是急诊护士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急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急诊护理的培训两难取舍,很纠结.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自2005年开始培育构筑全科护理培训时间以来,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此报道.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各类出诊原因、院前急救使用物资及急救操作。方法对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出诊的出诊原因、院前急救物资使用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急救成功率94.5%,死亡率5.5%;到达时患者休克3.7%、意识障碍17.1%、呼吸心跳停止4.9%。出诊原因最常见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占29.3%。院前急救物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担架,占81.1%。院前急救操作最多的是球囊辅助通气,占6.1%;其次为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分别占4.3%、2.4%。结论院前急救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最多,危重患者比例较高,担架使用率最高,囊辅助通气最多。院前急救应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64.
患者,男,80岁,因反复呕血黑便2+天,经过外院对症治疗后病情仍危重于2011年9月11日11∶05转入我科抢救区进一步诊治。接诊时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切题,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触诊腹部膨隆,全腹柔软,中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及脂联素作用机制等相关文献复习,探索脂联素在急性肺伤损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机制。脂联素有可能通过保护内皮、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6.
目的系统评价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SCI、EMbase、VIP、CNKI和CBM,查找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1年7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个RCT,共1 0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好转率优于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赛庚啶,孟鲁司特和其他中药+西替利嗪+西米替丁好转率优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赛庚啶、地氯雷他定、其他中药+卡介苗杆菌和其他中药+西替利嗪+西米替丁,且较常规抗组胺药物能降低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OR=0.43,95%CI(0.22,0.82),P=0.01],但缺乏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比较的数据。在不良反应方面,尚未见当归饮子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常规抗组胺治疗相比,当归饮子有更好的治愈率和好转率,且能降低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但其疗效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67.
邵昱铭 《西部医学》2016,28(12):1632-1637
目的 在建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小鼠模型的基础上,探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与炎症介质TNFα、IL-6的关系,以及经尾静脉注射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后,能否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损伤。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组(PCAS组)、脂联素干预组(APN组)及对照组(C组)。使用经食道交流电诱发室颤导致心脏骤停,再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方式建立PCAS小鼠模型。APN组和PCAS组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10μg APN溶液0.25ml和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分别在ROSC后第0.5、3、6、12h采集标本,采用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6表达情况。结果 1PCAS组小鼠的脑组织出现噬神经、神经元细胞凋亡,脑组织内TNFα、IL-6表达增加。2PCAS后神经细胞凋亡数与TNF-α、IL-6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3APN减少ROSC后脑组织的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内TNFα、IL-6的表达。结论 PCAS后小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释放导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APN可通过降低ROSC后小鼠脑组织中TNFα及IL-6的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急诊科开展医院安全氛围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和中文版葛森医院安全氛围量表(C-HSCS)对急诊科护士15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认知得分为(1.40±0.38)分,总体正向率为74.52%。5个维度正向率均大于50%,由高到低依次为冲突与沟通、安全工作的阻碍、管理支持、反馈与培训、清洁度与整洁度。是否自愿从事护理工作及是否需要更多安全培训者对护士的医院安全氛围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认知整体偏正向。科室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对护士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以促进医院安全氛围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和目标温度控制(TTM)联合策略对心跳骤停后成功复苏大鼠的微血栓广泛形成的抑制效应.方法 采用经食道交流电致颤方式,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B组,n=14),另将56只成功复苏的恢复自主循环(ROSC)大鼠随机分为4组:ROSC对照组(R组,n=14)、PGE1干预组(P组,n=14)、TTM干预组(T组,n=14)和PGE1/TTM联合干预组(PT组,n=14).分别在0.5、4、8h3个时间点,对每组5只大鼠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调节蛋白(TM)和D-dimer的ELISA检测.每个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大鼠,进行心肌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 mRNA的PCR检测.实验结束时,对每组处死的大鼠进行心肌组织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荧光双染.结果 PGE1、TTM及其联合干预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心肌组织微血栓的形成,缓解微血管内皮细胞VE-cadherin蛋白的破坏,并在复苏后0.5h有效抑制V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的上升(P<0.05),且以PT组更为明显.3种干预方式都能减缓复苏后血浆TM和D-dimer水平的陡然上升(P<0.05),且联合干预措施较单独干预措施的抑制效应更加突出(P<0.05).结论 PGE1和TTM能够通过不同的抗凝途径和内皮细胞保护效应来改善微血管内血栓的广泛形成,且二者联合治疗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0.
主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致死性疾病,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特异针对主动脉瘤的治疗药物以阻止或逆转其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主动脉瘤的研究进入了基因检测时代,其中,微小RNA(miRNA)在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miRNA参与了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对miRNA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探索可能为主动脉瘤患者带来新的机遇。故本文对miRNA在主动脉瘤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