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5篇 |
免费 | 504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00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233篇 |
内科学 | 159篇 |
皮肤病学 | 154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49篇 |
外科学 | 95篇 |
综合类 | 622篇 |
预防医学 | 210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62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2244篇 |
肿瘤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188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158篇 |
2014年 | 244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15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205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916-920
目的 初步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系列研究设计,自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分别于7个分中心纳入22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各分中心之间纳入患者的基线一致,每周1次,共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3、4、8周进行鼻炎症状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和鼻炎伴随症状量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TNNSS)评价,于治疗前、治疗第4、8周进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标准版(rhin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结果 222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纳入统计的有效量表分别为221份TNSS、218份TNNSS、213份RQLQ。患者TNSS量表和TNNSS量表评分自针刺第2周开始持续下降至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结束时点),RQLQ量表评分在第4周或此前即明显降低,并于第8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出现面颊肿胀的轻微不良反应。在8周的观察期内,AR患者的控制率超过80%。结论 初步证明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有效、安全、具备推广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将增加客观指标评价、补充针刺即刻效应观察,细化可能的不良反应种类,延长随访时间,明确不同刺激方式对AR治疗效果的影响,规范针刺方案,优化患者就诊体验。 相似文献
32.
肠道微生态与银屑病的中医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3):363-368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全身心身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与肠道微生态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相契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脑-皮轴"学说,及已有有关中医药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研究,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机制提供了依据。将传统中医证候与客观的微生态学相结合,明确不同中医证型肠道微生态的特征性变化,探究可调节此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物,通过肠道菌群与中医"方"和"证"结合研究以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33.
背景 2014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工作,对中医13个专科领域的240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项目进行制修订,中华中医药学会承担本部分工作。目的 为了解中医领域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现状,从方法学角度对项目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本项目组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组进行调研。方法 2020年6—12月,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组为调研对象,每个项目组人员填写一份问卷,汇集项目组整体意见。采用问卷星电子问卷,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工作文件的方式下发通知至各项目组进行调查,网络端收取调查结果。围绕调研主题,问卷内容包括5大方面: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认识、指南制修订程序和方法学应用、指南制修订工作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指南实施推广和应用情况、指南制修订工作情况整体调研。问卷为半结构化设计,共30个结构化问题、4个开放性问题。调研完成后对结果进行数据汇总与描述性分析。结果 本调研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研结果提示,在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认识上,大多数项目组(94.45%,187/198)认为本领域内依然需要更多的中医... 相似文献
34.
铍针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铍针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铍针治疗78例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枕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8例,枕小皮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7例,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4例。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9~63岁,平均39.8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结论: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以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的31例F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H.pylori将FD患者分为H.pylori+组和H.pylori-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指数(SID)、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评,并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在SID(Z=-0.858,P=0.858)、NDI(Z=-1.464,P=0.143)和医院抑郁评分(Z=0.699,P=0.48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pylori+组患者的医院焦虑评分明显高于H.pylori-组(Z=-2.470,P=0.014)。H.pylori+组的CGRP水平为(0.999±0.274)ng/ml,明显高于H.pylori-组的(0.812±0.172)ng/ml(t=2.238,P=0.033)。两组患者的HRV在极低频率(t=-1.210,P=0.236)、低频功率(LF)(t=0.419,P=0.678)、高频功率(HF)(...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合并间质性肺炎(ILD)的皮肌炎(DM)患者出现呼吸衰竭(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治疗的DM合并ILD患者104例,其中发生RF者42例作为观察组,余62例未发生RF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含吸烟与否、年龄、皮疹分布、性别、吞咽困难、雷诺现象、皮肤溃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发生率、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发生率等]、实验室指标[包含循环免疫复合物、外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CD4/CD8 T细胞比值、免疫球蛋白IgG、抗Jo-1抗体及抗核抗体等]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对有差异的数据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Gottron征比例、PMN发生率、CADM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抽烟比例、V-neck征、Shawl征、吞咽困难、关节痛/关节炎、皮肤溃疡及雷诺现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相似文献
38.
39.
祛风益气养阴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祛风益气养阴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探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实质.方法 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祛风止咳汤剂加养阴益气合剂;对照1组口服祛风止咳汤剂;对照2组口服西药美普清加养阴益气合剂.服药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3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2组(P<0.01).结论 祛风益气养阴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0.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癜风是指因皮肤色素脱失或色素减退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颜色乳白。皮损界限清楚,皮损边缘及附近的皮肤颜色正常或色素加深,无自觉症状,为后天获得性疾病。中医所称的“白驳”“白驳风”“白钩”“白癜”等即指白癜风。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风邪相搏、气血失和立论。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医皮肤学科界的广大医务人员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其中有风湿致病说、血热说、气血失和说、气血瘀滞说、肝郁气滞说、气血两亏说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