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8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2篇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目的:观察单纯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及一氧化氮的变化。 方法:高脂血症患者12例(高脂组)和健康者12例(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匹配。空腹取血测定血脂水平、血浆亚硝酸盐(NO2-)含量;以3H-L-Arg测定红细胞L-Arg转运。 结果:高脂组血浆中NO2-水平为对照组的4.7倍(P<0.01),高脂组红细胞L-Arg最大转运速率(Vmax)较对照组增加33%(P<0.01),其中y+载体介导Vmax增加47%(P<0.01),而总转运、y+载体介导转运亲和力(Km)无明显变化(P>0.05);y+L载体介导转运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脂血症时红细胞L-Arg/一氧化氮系统发生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3.
1 病例要 患 男性,75岁。2005年10月行食道癌手术,术后第二天于下地活动中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憋气及大汗。心电图示V1—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查心肌酶升高,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扩血管治疗,约3h症状缓解。入院1周前发现左下肢浮肿,血管彩超示左侧股浅静脉及胭静脉闭塞性血栓形成,继续抗凝扩血管治疗,浮肿较前减轻。为进一步诊治于2005年11月3日收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食道癌术后;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右侧股浅动脉下段重度狭窄,右侧胫后动脉显示不满意(闭塞?)。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远端及心尖部节段运动不良,LVEF(Simpson法)48%。于11月1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开口100%闭塞。双肾动脉造影正常。行PCI未成功。  相似文献   
94.
冠心病介入治疗 (PCI)已经历了二十多年惊人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 ,不断展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多彩多姿。一种技术能在如此宽阔领域和漫长岁月经受考验而始终显露它引人瞩目的威力 ,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已不容置疑。冠心病介入治疗、外科搭桥手术 (CABG)及药物治疗合理有机的联合 ,有效地缓解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 ,提高了生活质量。尽管如此 ,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血管 /病变的解剖形态不适宜接受CABG或PCI治疗 (如多支、多处病变 ,弥漫病变或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反复再狭窄病变 ,退行性变的大隐静…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时应用白细胞介素10(IL-10)是否可减少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信号途径。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IR组结扎左前降支(LAD)1 h,再灌注2 h造成模型。IL-10干预10μg/kg和20μg/kg 2组在再灌注前15 min静脉给予IL-10。假手术组在LAD下穿线但不结扎。测定梗死面积、血流动力学参数,TUNEL计数凋亡细胞数,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3以及蛋白激酶B(Akt),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显示明确的心肌缺血和梗死区域,且细胞凋亡明显。IL-10干预组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减少,caspase-3的激活降低。同时IL-10干预磷酸化Akt表达上调,而磷酸化p38MAPK表达下调。结论IL-10可减少IR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功能;IL-10干预的保护作用可能影响了caspase-3的激活,通过激活Akt,抑制p38MAPK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96.
Zhao MZ  Hu DY  Jiang LQ  Wu Y  Zhu TG  Hao HJ  Zhang LJ  Huo Y  Wang MS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737-740
目的探讨早期有创干预对高危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影响。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连续入院的无ST段抬高ACS患者545例,随机分成早期保守治疗组(284例)与早期有创干预组(261例),随访患者30d与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评价早期有创干预对肌钙蛋白(Tn)Ⅰ或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高的高危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早期保守治疗组比较,早期有创干预降低随访30d时的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及随访30d与6个月时的复合心血管事件(P值均<0·05);亚组分析示早期有创干预可明显降低TnI增高或hs-CRP增高患者30d及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及6个月硬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均P值<0·01),对TnI或hs-CRP水平正常者,早期有创干预无明显优势。结论早期有创干预能明显降低TnI或hs-CRP水平增高的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了解磁共振延迟增强(MR-DE)显像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按临床分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正常3组,行MR-DE显像,其中2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50%,50%~99%和100%3组。计算MR-DE检出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分别分析临床分组和CAG分组的MR-DE结果。结果 利用延迟增强判断心肌梗死,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5%,94.1%和92.8%。出现延迟增强的比例,在临床分组中,分别为87.5%,8.7%和0%;在CAG分组中,分別为0%,50%和100%。结论 MR-DE显像对心肌梗死诊断有较高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将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 (hVEGF 16 5 )cDNA的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 (rAAV)载体注入家兔缺血心肌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血管生成效应。方法 制作家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将rAAV hVEGF 16 5注入缺血心肌。 4周后取注射部位心肌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并计数注射部位心肌毛细血管数目 ,评价外源VEG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注射rAAV VEGF部位心肌VEG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可持续 8周 ,而且比对照组增加。远隔脏器未见外源VEGF的播散和表达。注射rAAV VEGF部位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增加。结论 rAAV hVEGF 16 5可以有效地转染成年家兔心肌组织 ,外源基因稳定长期表达 ,同时能够刺激新血管生成 ,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
苏怡  ;刘梅林 《西部医学》2014,(12):1705-1707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两种不同溶媒对心内科老年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为溶媒做雾化吸入进入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因肺部感染疾病需要雾化吸入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应用注射用水作溶媒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生理盐水为溶媒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24小时症状表现和肺部哮喘声音大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60,P<0.01;t=8.7636,P<0.01).研究组患者顺利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0219,P<0.05),而不能完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0431,P<0.05),其总体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31,P<0.05).结论 采用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可以提高心内科病房老年患者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