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8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2篇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第3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PECAM-1(sPECAM-1)水平与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97例和冠脉狭窄〈50%的同期非冠心病患者89例。采用Pyrosequencing基因测序法检测PECAM-1第三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浆中的sPECAM-1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CAD组)中GG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14.6%,P=0.047)。(2)CAD组sPE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61.14±34.57)p.g/L vs (33.62±38.58)μg/L,P〈0.001)。(3)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浆sPECAM-1水平在各基因型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势[CC:(41.68±33.60)μg/L;CG:(47.17±38.15)μg/L;GG:(53.18±46.51)μg/L,P=0.433)。冠心病亚组中,sPECAM-1水平在基因型中的分布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CC:(23.64±16.90)μg/L;CG:(27.68±30.16)μg/L;GG:(53.97±54.90)μg/L;P=0.0123。结论PECAM-1 C±373G位点的突变是严重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遗传易患因子。sPECAM-1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肺静脉对于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电位是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重要标识之一.虽然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但目前仍有近1/4的患者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1].最近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探讨肺静脉电位的电生理特性和不同消融术式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效果,将有助于阐述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目的内皮脂酶(endothelial lipase,EL)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酶,它与肝脂肪酶(HL)、脂蛋白脂肪酶同属于甘油三酯脂肪酶基因家族,参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本研究旨在观察高胆固醇饮食对小鼠肝脏EL mRNA表达的影响,并同时检测小鼠血脂水平的改变,研究EL mRNA表达水平与血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患者男性,73岁。因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3周前发生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围手术期继续规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术中囊袋出血明显,经充分止血后仍有新鲜渗血,故于囊袋内预置负压引流器,次日拔除,共引流血性渗出20 ml。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囊袋血肿。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由运动诱发的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24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n=8)、中强度组(n=8)、高强度组(n=8)。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中强度组和高强度组采用兔实验跑台不同强度运动,每天1 h或一次性力竭(不足1 h),每周5 d,持续12周(第一周为适应性训练)。于运动前、运动后8周、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兔心房大小;运动结束后,24只兔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系统进行灌流,行心房早搏程序刺激(S1S2)诱发房颤,记录房颤的诱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左、右房前后径在运动训练8周后均增加,12周后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中强度组比较,高强度组左、右房前后径在运动训练8周后均增加,12周后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中强度组(45%vs.60%)和高强度组(45%vs.90%)房颤发生率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长期高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可使兔心房内径增加,房颤的诱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入院时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系统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远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系统的8个变量,分别累计各例的评分值,观察患者住院期并随访平均(23.9±3.8)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心力衰竭、非致命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死亡),分析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对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预测性.结果373例STEMI患者随访期总心血管事件发生89例(平均发生率23.9%);随危险评分值的逐渐递增,其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性增高(对增高趋势,X2值统计,P<0.05);评分≥8分者的总心血管事件是评分为0者的9倍;与<6分者比较,评分≥6分者心脏性死亡事件明显增高(25%比0,P<0.01),死亡+心肌梗死事件也显著增加(36.7%比2.6%,P<0.01).无论患者入院时TnI水平增高与否,其TIMI危险评分越高、则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性越大.结论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增高,临床预后越差,TIMI危险评分法可能是对STEMI行直接PCI患者进行床旁定量危险评估与远期预后预测较为方便、实用的临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7.
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又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或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难以明确定义的综合征.IST由Codvelle 和 Boucher 于1939年首次报道,1979年 Bauernfeind 等对IST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并认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IST患者表现为在休息时心率持续性增快,轻微活动或应激即可导致症状性心率异常增快,与正常生理需要不成比例,而患者血压大多正常,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继发原因[1],现对IST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8.
患者 女,6 6岁。因劳力性心前区疼痛7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7年前劳累时自觉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左肩背部放射,休息后能自行缓解。1个月前心前区疼痛较以往频繁,有静息及夜间疼痛,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检查:血压14 0 75mmHg(18 7 10 0kPa) ,口唇无紫绀,心界不大,心率82次 分,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脂正常。心电图(疼痛发作时) :窦性心律,Ⅱ、Ⅲ、aVF、V1~V6 ST段水平压低超过0 5mV。超声心动图:左室心肌向心性肥厚。静息心肌核素灌注显像:前壁缺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冠状动脉(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1 病例要 患 男性,75岁。2005年10月行食道癌手术,术后第二天于下地活动中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憋气及大汗。心电图示V1—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查心肌酶升高,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扩血管治疗,约3h症状缓解。入院1周前发现左下肢浮肿,血管彩超示左侧股浅静脉及胭静脉闭塞性血栓形成,继续抗凝扩血管治疗,浮肿较前减轻。为进一步诊治于2005年11月3日收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食道癌术后;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右侧股浅动脉下段重度狭窄,右侧胫后动脉显示不满意(闭塞?)。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远端及心尖部节段运动不良,LVEF(Simpson法)48%。于11月1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开口100%闭塞。双肾动脉造影正常。行PCI未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