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8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2篇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的成功开通,可以降低死亡率,避免或延迟冠状动脉搭桥.专用器械的研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使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多数CTO病变可以通过前向导丝技术(antegrade technique)完成,近期报道的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technique),可以提高复杂CTO病变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62.
贵刊2010年第5期刊出"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研究的进展"[1]一文,对心室肌致密化不全(NVM)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尽的综述.阅读此文后,我们觉得确有必要提高对此病的重视.事实上,随着分子基因学和医学影像学的进展,此病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认识水平不足,此病被错漏诊并不少见,因此需要引起对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3.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志坚  丁文惠 《中国医刊》2004,39(10):14-17
猝死一般是指在无症状出现或相关症状出现1小时内(有学者认为是24小时内)发生的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出乎意料的自然发生的突然死亡(unexpected natural death).大约40%的猝死病人是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对猝死的病因进行准确判断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大多数猝死被认为是心脏原因所致,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心源性猝死).在中国及西方国家,心源性猝死都是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4.
目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随着 PCI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和病例数量的逐渐增多 ,与 PCI相关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成为介入医师共同关心的问题。PCI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急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并发症 ,多由夹层或血栓等引起 ,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需急诊外科搭桥手术。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风险性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即病变部位的风险性、病变本身的风险性及伴随的临床情况的风险性 ,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1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胸痛(下):缺血性胸痛和危险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兆平  霍勇 《中国医刊》2007,42(5):8-11
缺血性胸痛是由于心肌绝对或相对缺血所引起的胸部疼痛的不适症状。广义的缺血性胸痛除包括疼痛症状外还应包括缺血所引起的其他胸部不适感,如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等。导致上述不适感的心脏疾病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冠心病、心肌病以及瓣膜病等,机制各不相同。本文所要讨论的仅是其中最常见,但也是最致命的一种,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引起的缺血性胸痛。所谓危险分层,是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和临床经验,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进而对不同的患者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的后续处理的临床策略。缺血性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应贯穿于其诊治的全过程,不同的阶段危险分层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而不同的危险分层除提供预后判断信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6.
晕厥在临床中常见 ,多与心脏、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一般地说 ,与心脏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的临床检查技术多数可以明确原因 ,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以往所谓不能解释的晕厥 (Unexplainedsyncope)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 ,现在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 (Neurallymediatedsyncope)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是某些触发因素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或伴一定程度的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伴有或不伴心率减慢 )…  相似文献   
67.
Lei LC  Huo Y  Li JP  Li XX  Han YY  Wang HZ  Zh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8):3394-339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活性的变化.方法 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的结果将既往行冠脉支架置入术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再狭窄组(15例)及对照组(17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7 d后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鉴定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34和KDR,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EPC摄取DiI-acLDL及结合FITC-UEA-Ⅰ的能力.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计数,通过划痕试验测定EPC的迁移能力,通过MTT比色法测定EPC的增殖能力,并通过黏附试验测定EPC的黏附能力.结果 再狭窄组的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97±1.42比17.2±3.90,P=0.001),再狭窄组的EPC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增殖倍数1.37±0.32比2.01±0.62,P<0.05),再狭窄组的EPC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EPC黏附能力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的EPC数量及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叶酸水平与甘油三酯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多态性位点的相关性。方法从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上海、南京6城市收集的480例28~75岁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其血清叶酸和血脂水平及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及其他健康指标,对其中资料完整者445例(男性196例,女性249例)的MTHFRC677T位点、血清甘油三酯与叶酸水平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女性血清叶酸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5);②不同性别MTHFRC677T基因型中TT基因型人群的叶酸水平均显著低于CC或CT基因型(P<0.05),但CT基因型与CC基因型间叶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③调整年龄、MTHFRC677T基因型、地区等混杂因素后,男性中甘油三酯异常组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女性中不显著。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叶酸水平与性别、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性,另外也发现男性叶酸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51岁,干部,主因活动时胸闷、憋气、一过性黑矇3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2月入院. 患者于3年前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同时伴头晕、一过性黑矇等不适,停止活动即刻缓解,当时未予注意.于2006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冠心痛",按心肌缺血治疗,口服硝酸酯类等1年及对症处理(具体不详),患者症状仍时有发生,多与活动有关,平素能胜任日常活动.入院前2个月上述症状频繁出现,并较前加重,爬l层楼便觉胸闷、气短、头晕,并出现一过性黑矇,甚至晕厥,停止活动则即刻缓解.  相似文献   
70.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方法 AMI患者 86例 ,于经皮冠脉内介入 (PCI)前 ,对其中 69例患者行ICUS检测 ,并使用血栓面积及血栓所致面积狭窄等新参数。患者分为 3组 :急诊PCI组 (2 9例 )、溶栓组 (12例 )、延期PCI组 (2 8例 )。结果 急诊与延期PCI组冠脉闭塞分别占 44 .8% (13例 )、14 .2 % (4例 ) ,溶栓组无冠脉闭塞。急诊PCI组、溶栓组、延期PCI组血栓检出率分别为 93 .1%、75 .0 %、78.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最狭窄段血栓面积分别为 (8.9± 3 .7)mm2 、(6.1± 3 .6)mm2 、(6.3± 3 .2 )mm2 ,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所致面积狭窄分别为 (4 5 .8± 12 .3 ) %、(3 8.4± 11.2 ) %、(4 0 .8± 12 .3 ) % ,急诊PCI组较溶栓组狭窄更重 (P <0 .0 5 ) ,但溶栓组与延期PCI组差别不大 ;血栓面积与最小腔面积比值分别为 4.9± 3 .3、2 .7± 2 .4、3 .1± 2 .7,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或内膜增厚 ,在 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ICUS可定量评价AMI时冠脉内血栓所致的面积狭窄 ,证明血栓是导致冠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因素 ,溶栓成功患者冠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