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8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2篇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惟一参与这两个病理生理过程的细胞,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关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发布,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主要评述近年来新发表的有关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及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评价方法及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房室结逆向传导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和/或射频消融的成年患者中电生理资料比较完整的300例患者的房室结逆传电生理特点。结果射频消融术后有161例(54%)有房室结逆传。有逆传患者的前传功能要好于无逆传的患者,对于术后存在室房逆传的患者,逆传功能均明显差于前传功能。射频消融术后有28例(17%)经房室结逆传最早激动冠状静脉窦口,其逆传功能较最早激动希氏束电图的病例相比要差,而两者的前传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术后54%的患者存在房室结逆传,可能是正常人群中室房逆传的真实反映。有室房逆传患者的房室结前传功能优于无室房逆传者,也优于其本身的逆传功能。房室结逆传冲动进入心房可能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心衰)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美国研究资料[1]显示,心衰的诊治每年约需支付5亿美元,其诊治费用占整个卫生支出总数的1%~2%。欧洲的情况也大抵相似,心衰也是老年医疗保险最常见的疾病。目前,在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约400万人),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本文重点介绍老年多病因心衰(multifactor heart failure in theeldery,MHFE)的治疗策略。1MHFE的主要特征MHFE是指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引起心脏损害导致的心衰。它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治疗更有别于单病因心衰。MHFE的概念在国内于20…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强度红激光照射对大鼠脑主动脉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生成的影响,探讨激光照射的细胞保护机制。方法:取24只大鼠的胸主动脉,将其制成厚度为0.5mm的薄片,置于含10%胎牛血清Krebs-Henseleit液6孔培养板,经95%O2-5%CO2、37℃孵育。设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对照组不照射激光,3个实验组分别以功率密度为3、6和12J/cm^2的632nm波长的激光照射。采用竞争性RT-PCR法测定胸主动脉内MT的mRNA水平变化,以^109Cd牛血红蛋白饱和法测定MT的含量。结果:3个实验组MT1 mRNA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75%(P>0.05)、418.6%(P<0.05)和668.2%(P<0.01);MT2 mRNA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63.9(P>0.05)、615%、(P<0.01)和1087%(P<0.01);相应的MT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42.8%(P<0.05)、170.8%(P<0.05)和142.1%(P<0.05)。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CF 6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常见心血管疾病中血浆内线粒体偶联因子6(mitochondrial coupling factor 6,CF6)含量的变化,以探讨CF6在其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CF6的含量(pg/ml).结果:正常健康人群血浆CF6含量为210.5±33.7pg/ml.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307.5±95.5pg/m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364.5±105.1,心力衰竭患者为351.2±104.6;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351.9±87.1,原发性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为466.4±136.3,p<0.01,与正常人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1或p<0.05);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266.3±69.3,心律失常患者为258.8±80.1,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肺动脉高压患者降低(159.3±122.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浆CF6含量明显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提示CF6可能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变化的机制及其意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poE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尾加压素Ⅱ受体-GPR14表达的变化,以探讨UⅡ及其受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取不同周龄(18、28 和38周)的apoE基因敲除及同龄对照C57BL/6J小鼠(各亚组n=6只),取主动脉,提取mRNA,行竞争RT-PCR。 结果: apoE敲除小鼠GPR14表达分别较同龄对照增加54.2%(18周,P<0.05)、50.0%(28周,P<0.05)、97.0%(38周,P<0.01)。取28周apoE基因敲除及同龄对照小鼠(各8只)主动脉行[125I]-尾加压素Ⅱ放射性配基实验,apoE基因敲除组最大结合力(Bmax)较对照组增大64%(P<0.01),而解离常数Kd值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尾加压素Ⅱ/GPR14通路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早发感染组22例,晚发感染组32例。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1.0个月。早发感染组中女性占比较高,晚发感染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倾向占比较高(P=0.05及P<0.05),早发CIED感染患者较多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0.001),较多倾向发生囊袋血肿(P=0.001),红肿(P=0.001),积液(P=0.046),发热(P=0.050),寒战(P=0.050),并有1例脓毒血症。而晚发感染较多表现为囊袋破溃(P=0.032)和侵蚀(P=0.001),全身表现不显著。早发感染组中1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晚发感染组血培养未见阳性。晚发感染组囊袋组织培养阳性比例更高(P=0.021),病原体更多见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晚发感染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清创(P=0.019)和起搏系统完全拔除(P=0.044),但之后经历较短的时间发生心脏原因再入院(P=0.042),并倾向于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半数以上CIED相关的感染出现于距上一次器械操作6个月以上,更多见于患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并表现为CIED囊袋无痛性破溃。虽然充分清创和拔除起搏系统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总体晚发感染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分类监督委员会(COCS)对颈性头晕(有时也称为颈性眩晕)的观点。这些内容首先由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初步审查,之后由Bárány协会COCS进行进一步审定。基于当前已发表的文献,Bárány协会COCS认为,自身运动的错觉(眩晕-旋转感或其他)与颈部病理和(或)颈部疼痛症状(通过影响颈椎、软组织结构或颈神经根)之间机制的关联尚缺乏证据支持。当头颈部联合运动诱发出现旋转的错觉时,其原因可能是尚未确诊的常见前庭疾病(如偏头痛或BPPV),也可能是较少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包括急性起病的危急状况,例如椎动脉夹层伴后循环卒中以及极其罕见的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同时,COCS指出,迄今为止,偏头痛(包括前庭性偏头痛)为颈部疼痛和前庭症状同时出现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在几乎所有前庭疾病中,头部运动常会导致患者症状的加重,推测在这些前庭疾病患者中常见颈部肌肉紧张度的增加(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头部运动减少有关。此外,还存在一些尚未探索的理论机制问题,如颈部疼痛可能促发血管迷走反射、心脏抑制反射继而通过晕厥前机制导致短暂的定向障碍和(或)失衡。COCS提出还有一些少见的案例,如那些颈部肌肉痉挛伴模糊的空间定向障碍和(或)失衡感的患者是否确实存在颈部本体感觉受损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展望未来,通过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减少敏感性而增加特异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进一步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案将更为理想。为进一步促进“颈性头晕/眩晕”的研究,在进行设计机制和治疗的对照研究时,亦应考虑到那些重要的混杂因素相关问题。基于此,目前的Bárány COCS并未提出用于研究之外的临床初步诊断标准。相信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观点将可能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