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的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细胞电生理特征的改变.方法: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运用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结果:引起损伤侧DGR中、小直径神经元兴奋的基强度降低,动作电位爆发阈值下降,小直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宽,自发放电的细胞比率明显升高.结论: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这可能是引起动物神经病理性痛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是否有累加效应和长时程后效应。方法:用递增剂量吗啡连续皮下注射10天,造成大鼠吗啡依赖模型。(1)在末次注射吗啡后12小时,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4次、2次、1次100Hz电针刺激(每次30min),或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在末次注射吗啡24小时,观察并记录75分钟内的自然戒断症状。(2)测试自然戒断症状后,将这4组大鼠继续饲养7天后,用纳络酮(1mg/kg,i.p.)催瘾,观察记录30分钟内的戒断症状。结果:(1)4次电针刺激组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1次(P<0.01)及2次(P<0.05)电针组。(2)多次电针刺激后一周,仍可以看出电针刺激组钠络酮诱发的戒断症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且4次电针刺激组的效果显著优于1次组(P<0.05)。结论:(1)4次电针刺激抑制自然戒断症状的作用优于单次,说明针效有累加作用。(2)多次(2-4次)电针刺激对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至少可维持一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对突发性耳聋 (SHL)的康复作用。方法 采用SGB配合TENS ,每日或隔日 1次 ,10次为 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间隔 3~ 5d。结果 在接受治疗的 94例患者中 ,94只耳 0 .2 5~ 4kHz治疗后的听力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 (P <0 .0 5 ) ,低频(0 .5kHz)优于高频 (2kHz ,4kHz) (P <0 .0 5 ) ;中、重度耳聋组和全聋组的听力损失dB数值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改变 (P <0 .0 5 ,P <0 .0 0 1) ;治疗总有效率 5 3 .2 % ,显效 8.5 1% ,有效 44 .7% ;伴有的耳鸣、眩晕症状也有所改善。以上过程中无 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SGB配合TENS对突发性耳聋导致的听力损失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参与疼痛感觉辨别的丘脑皮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疼痛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这清晰地表明疼痛是一种既包括感觉辨别又包含情绪动机的多维度的复杂体验(Melzack and Casey,1968)。相应地,脑内存在两条并行的痛觉传导通路,其一为外侧痛觉系统,包括丘脑外侧核群、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I)、次级躯体感觉皮层(SII),主要传递疼痛的感觉信息;  相似文献   
105.
外周伤害性刺激如炎症、损伤等经由初级感觉神经元加工变成电化学信号传递到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再经过脊髓背角的精细加工整合上传到高级中枢相关脑区,最终形成痛觉。本文主要阐述初级感觉神经元对炎症、损伤等致痛刺激在其外周末梢的感受、转导、换能以及在神经干上的传导和神经元胞体的整合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复杂的分子生物学作用程序。在初级感觉神经元水平深刻理解疼痛信号的分子机制,对寻找精准有效的治疗慢性疼痛的分子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痛阈的同时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32只,不给大鼠任何处理。电针组32只,用G.6805型治疗仪给电压6V,频率15Hz,连续的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min。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32只,在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脑室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1.5kg/L),2min注射完毕。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L-364,718组32只,在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2min,右侧束旁核内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100kg/L),2min注射完毕,其他操作同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以辐射热照大鼠尾部背侧下1/3处作为伤害性刺激,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以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变化作为痛阚的观察指标。当辐射热照大鼠尾开始或甩尾发生时,用SEN-3301电刺激器的电脉冲记号作为照尾和甩尾的标记.与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同时显示在VC-9示波器上,从而观察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的同时变化。用GF-777型双道录音机记录这些变化,并输入DAB-1100直方图仪绘制直方图,最后用Z3.304函数记录仪打印。 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增加或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砻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可抑制痛兴备神经元的电活动或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潜伏期延长,16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的(12.14&;#177;1.31)Hz减少到(3.38&;#177;1.92)Hz、同时甩尾潜伏期从(4.79&;#177;0.22)s延长到(8.65&;#177;0.34)s。9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前(5.3&;#177;0.56)B减少至(2.41&;#177;0.89)s,甩尾潜伏期从(4.11&;#177;0.38)s延长到(8.01&;#177;0.59)s,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镇痛作用。在电针后立即,15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100%减少到(17.73&;#177;3.05)%,抑制率为(82.27&;#177;5.47)%;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72.83&;#177;3.38)%。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立即,平均净增值的抑制率下降到(15.86&;#177;1.82)%;甩尾潜伏期的延长率减少到(13.93&;#177;2.12)%。而11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后立即的缩短率为(64.99&;#177;8.23)%减少到(11.41&;#177;1.58)%;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60.84&;#177;6.28)%下降到(8.63&;#177;0.92)%。(4)束旁核内注入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318能翻转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 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推测该作用是通过胆囊收缩素-A受体而实现的。揭示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或阻断胆囊收缩素-A受体的作用均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人脑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6名健康成年被试(男8例),每名被试均参加4次实验,分别接受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触觉对照刺激,在刺激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血氧依赖水平,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数据采集。结果:4种刺激均表现为对躯体运动感觉系统、岛叶和小脑的BOLD信号激活。此外,电针还表现为对边缘系统的BOLD信号的抑制,而经皮穴位电刺激则特异性地激活了基底核(P<0.001,uncorrected,k>22)。结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模拟手针对脑BOLD信号的调节作用,表明3者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其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08.
电针治疗阿片依赖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电针治疗阿片依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1989年1月-2012年10月)中关于电针治疗阿片依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aCT)研究进行全面检索,用Jadad量表进行研究质量评分。评价指标包括:脱毒期的脱毒有效率、戒断症状评分和焦虑症状评分;康复期的复吸率、戒断症状评分、焦虑症状评分、抑郁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用RevMan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篇,共1669例患者,电针组882例,对照组787例。Meta分析显示,在脱毒治疗中,电针治疗在提高脱毒有效率、缓解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电针组的焦虑症状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在脱毒后的康复期,电针治疗在缓解戒断症状、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复吸率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治疗阿片依赖安全有效。但由于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此结论还需高质量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9.
孤独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孤独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社交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催产素在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催产素缺乏或利用不足可能与孤独症患者的社交障碍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催产素与孤独症社交障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催产素用于孤独症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希望能够对孤独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0.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治疗疾病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Neuron》的研究成果,揭示低强度电针(electro acupuncture, 0.5 mA, 10 Hz) 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 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