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83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正骨接骨药丸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42例尺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1例,对照组71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正骨接骨药丸治疗,对照组口服麝香接骨胶囊,治疗40d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t=2.640,P=0.010)。结论:正骨接骨药丸能促进骨折的活血化瘀、消肿,缩短患者主观疼痛期、促进伤骨骨痂生长,显著促进尺桡骨骨折愈合指标的改善,其疗效优于麝香接骨胶囊。  相似文献   
92.
目的:用不同方法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裂解液,在不同体积分数下找到最适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体外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PRP裂解液制备方法。方法:抽取成人骨髓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抽取静脉血80mL,分别用1次离心法、2次离心法和3次离心法制备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分析。-80℃冻存后,反复解冻、冻存至少3次以上获得PRP裂解液;将第2代细胞分别培养在体积分数为5%、10%、15%、20%的不同方法获得的PRP裂解液的培养液中,24、48、72、96h后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将第2代细胞分别培养在体积分数为5%、10%、15%、20%的PRP裂解液和不加PRP裂解液的成骨细胞诱导液中,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表达以及PRP裂解液对其成骨矿化的影响。结果:各组PRP裂解液均促进hBMSCs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细胞增殖在体积分数15%PRP裂解液组、72h时达到峰值,其中3次离心方法获得的细胞增殖最明显。Vonkossa’s染色观察细胞的成骨作用,各组成骨细胞数量随着PRP裂解液浓度上升而增多。3种方法获得的PRP裂解液都在培养液体积分数15%时获得的成骨细胞数量最多,其中第3种离心方法获得的矿化结节较第1种离心方法、第2种离心方法明显。结论:PRP裂解液对hBMSCs的体外增殖有促进作用,并且第3种离心法制备PRP裂解液对细胞成骨表达和成骨矿化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3.
有效沟通是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阐述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沟通管理的计划编制、信息分发、绩效报告、项目干系人管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管理,从而保证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D2-40标记食管鳞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7例食管鳞癌D2-40蛋白表达并观察淋巴管受肿瘤细胞浸润的情况, 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观察患者总生存期。   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LVI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70%, LVI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21%, LVI阳性组转移率高于阴性组, 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LVI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 LVI阴性组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多因素分析显示LVI不能成为食管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62), 淋巴转移(P=0.031)、临床分期(P=0.019)和肿瘤残留(P=0.026)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D2-40标记的LVI可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高频浅表小器官探头及经直肠腔内探头超声检查对肛周脓肿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术前超声检查的110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结果为依据,比较高频浅表联合腔内探头与单纯应用高频浅表探头对肛周脓肿的检查情况及术后治愈情况。结果单纯应用高频浅表探头患者53例,其中,对脓肿合并肛瘘、瘘管内口位置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8%(31/42)、57.1%(24/42),一次性手术治愈率为64.2%;高频浅表联合腔内探头患者57例,对脓肿合并肛瘘、瘘管内口位置诊断符合率为94.5%(52/55)、90.9%(50/55),一次性手术治愈率为93.0%。联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浅表超声探头检查比较,不论是脓肿合并肛瘘、瘘管内口位置诊断符合率还是一次性手术治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浅表与腔内探头联合应用对肛周脓肿手术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4例百草卡占中毒患者肺损坏的CT资料,根据时间分早期(1~2天),中期(3~14天),晚期(14〉天)3个阶段,对中毒患者的CT资料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结果24例百草枯中毒中16例死亡,8例肺纤维化。早期CT表现:3例无异常,7例肺纹理增多、模糊,14例毛玻璃样改变;中期CT表现:3例肺纹理增多、模糊,4例肺纹理增多、模糊,双下肺斑点状密度增高影,2例胸模下线,10例毛玻璃样改变,马赛克征,5例肺实变,5例出现伴行支气管扩张,21例胸膜腔积液。晚期CT表现:8例毛玻璃样改变,马赛克征,16例肺实变伴行支气管扩张,4例纵隔内积气,8例肺纤维化。结论百草枯中毒肺的CT表现及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具有相对分期特征,有助于临床对病情的及时评估,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7.
干燥综合征腮腺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干燥综合征的腮腺超声检查价值。方法分析4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腮腺的声像图特点。结果根据干燥综合征腮腺的大小、实质内有无结节及团块、结节的数量、腮腺的血流分布特点将声像图分为4型:①类正常型:腺体大小回声基本正常,彩色血流信号强度多为0级;②结节型;腺体内呈弥漫性分布的低回声结节,彩色血流信号强度1~2级;③团块型:腺体内见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团块,彩色血流信号强度1~2级,血流的分布形式以团块的“周边环绕型”和“内部分支型”为主;④萎缩型:腺体体积缩小,可伴主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彩色血流信号强度多为1级。结论腮腺的超声检查在于燥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和完善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鼻腔、上颌窦内占位性病变,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经泪道置管联合鼻内镜行上颌窦内壁扩大切除术治疗的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9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先行泪道置管,并应用动力系统切除鼻腔内瘤体,切除上颌窦内壁大部,在30°镜下于肿瘤基底部周围骨膜下剥离肿瘤,局部骨骼化,用电刀烧灼基底部残余软组织,以防止复发,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均在鼻内镜下随访。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查时发现后组筛窦内复发,咬除肿物后用电刀烧灼,随访至今未见复发。1例淋巴瘤术后半年死于广泛转移。其余67例经随访1~9年,未见复发,无溢泪及其他并发症,治愈率为97.10%。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与对照组行Caldw ell-Luc手术或鼻侧切开术治疗相比较,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泪道置管联合鼻内镜下上颌窦内壁扩大切除术可有效切除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可作为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抚触及穴位埋针对CT增强扫描时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要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4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在CT增强前4-6h禁食,观察组在常规禁食的基础上加用抚触及穴位埋针。比较两组CT增强扫描时胃肠道反应情况及CT片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T片图像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抚触及穴位埋针可减少CT增强扫描胃肠道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Fas基因-670A/G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95名健康老年人的Fas基因-670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结果脑梗死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21%、56.41%、15.38%与42.11%、45.26%、12.63%;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41%、43.59%与64.74%、35.26%,2组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AG+GG)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AG+GG)型的健康老年对照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则明显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的(AG+GG)型,脑梗死组的AA型的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的AA型,其HDL—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老年对照组的AA型。结论Fas基因启动子670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