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89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28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21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128篇
  7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缺氧时间对体外培养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s)外向电流的影响及其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变化。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新生1~3 d SD大鼠SGNs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缺氧外液灌流SGNs时,外向电流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缺氧5、15和20 min时SGNs内cAMP和cGMP的浓度变化。结果  ①酶解分离可获得生存状态良好的神经元,经免疫荧光鉴定为SGNs。②当电压钳制在-60 mV时,急性缺氧增强SGNs外向电流,主要增强0~+60 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幅度。缺氧5 min时,+60 mV激活电流幅度从(971.2±50.3)pA增强到(2361.0±207.4)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后出现下降趋势,11~15 min时,增强的电流幅度与对照组基础电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分别检测缺氧5、15和20 min后SGNs中cAMP和cGMP的含量变化。缺氧5 mi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MP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氧15 mi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MP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氧20 min组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cAMP浓度水平下降(P <0.01)。cGMP浓度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 min后有部分回升(缺氧15 min vs 缺氧20 min,P <0.01)。结论  在SGNs急性缺氧损伤过程中,外向电流增强,增强幅度随缺氧时间变化先升后降,推测在短期缺氧时细胞通过降低兴奋性,影响听觉信息的传导,且该过程与胞内第二信使cAMP和cGMP浓度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胃癌(GC)患者术前血液电解质离子钾、钠、氯、镁、磷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和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320例大样本G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测血液电解质水平,以及进行术后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10年7个月)。统计学分析GC患者术前血液电解质水平的相关性、与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①电解质离子与GC患者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钾离子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 =0.022),氯离子水平与年龄相关(P =0.042)。②GC患者电解质离子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氯离子与钠离子相关(r =0.610,P =0.000),氯离子与钾离子相关(r =0.206,P =0.000),氯离子与镁离子相关(r =0.115,P =0.047)。③GC患者电解质水平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按正常范围分组,钾离子水平在3.5~5.3 mmol/L时患者生存预后最好,>5.3 mmol/L时预后最差(P =0.005);按中位数分组,磷离子水平≥1.04 mmol/L组预后明显好于≤1.04 mmol/L组(P =0.008)。结论  钾离子水平与GC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并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磷离子水平高低也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结合临床和影像诊断,GC患者术前检测血液电解质水平作为潜在的预警信号,可以对生存预后进行评估,将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术后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策略,从而尽可能地提高治疗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carcinoma,PE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PEComa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肝脏恶性PEComa患者临床资料,均在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检查之后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女5例,男1例,多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且血清学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脏单发性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CT平扫期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肿瘤位于左肝4例、右肝2例,大小为(7.1 cm×6.3 cm×5.7 cm)~(21.0 cm×18.0 cm×11.9 cm)。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R0切除,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由不同比例的血管、上皮样细胞及巨核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显示SMA、CD34、HMB45、Vimentin表达阳性。本组6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8个月(6~52个月),存活2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转移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肝脏恶性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脏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增强CT检查有利于肝脏恶性PECo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行根治性肝脏肿瘤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汉族和哈萨克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房水及小梁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表达水平及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7/2019-04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ACG患者46例49眼,其中汉族25例26眼,哈萨克族21例23眼,均于小梁切除术中采集房水和小梁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房水总TGF-β2(tTGF-β2)和活化TGF-β2(aTGF-β2)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梁组织中TGF-β2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汉族患者小梁组织中TGF-β2表达明显高于哈萨克族患者。ELISA定量分析显示,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房水中aTGF-β2含量(172.015±79.367、83.436±41.743pg/mL)有明显差异(t=4.794,P<0.001),且年龄≥70岁的两民族患者房水中tTGF-β2含量(480.124±152.997、338.858±72.497pg/mL)有差异(t=2.421,P=0.026)。术后两民族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6mo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功能性滤过泡(Ⅰ、Ⅱ型滤过泡)形成情况有明显差异(50% vs 78%; χ2=4.841,P=0.028)。

结论:汉族与哈萨克族PACG患者房水及小梁组织中TGF-β2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哈萨克族患者房水和小梁组织中TGF-β2呈明显低表达,可能减少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0例,将其分为长春西汀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稳定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循环治疗,长春西汀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3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其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疗程9d。治疗前后检查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疗效。结果长春西汀组治疗后Moe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长春西汀组hs-CRP、IL-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长春西汀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可能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益,这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浆hs—CRP、IL-6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2(TYK2)和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的表达与侵袭性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4例N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根据术前核磁检查和术中所见情况分为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每组12例。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2组患者NFPA组织中的TYK2和STAT3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与NFPA侵袭性的相关性。 结果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NFPA中TYK2低表达、STAT3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YK2在侵袭性NFPA中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NFPA侵袭性相关;STAT3在侵袭性NFPA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可能与NFPA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螺内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效果,分析影响其临床缓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12该院收治95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螺内酯治疗。分析治疗后患者的血压、血钾改善情况,以及一般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治疗效果将PA患者分为缓解组(39例)和未缓解组(5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在接受螺内酯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41. 05%(39/95),血压达标率为49. 47%(47/95),血钾达标率为72. 63%(69/95)。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醛固酮肾素比值(AR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腹围、血钾、坐位肾素和坐位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未缓解组中男性、低血钾患者、坐位血浆醛固酮≥20 ng/d L的人数比例以及坐位醛固酮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组(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合并低血钾以及血浆醛固酮≥20 ng/d L是螺内酯治疗PA效果欠佳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PA患者治疗前合并低血钾及血浆醛固酮水平≥20 ng/d L是导致螺内酯治疗效果欠佳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这部分患者的随访及干预。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阿帕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及宿州市立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44例乳腺癌病人中20例口服阿帕替尼,24例行姑息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疗效及对口服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阿帕替尼组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14个月)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个月)均长于姑息治疗组(6个月,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法,P<0.05);阿帕替尼组病人的疾病控制率(85%)远高于姑息治疗组(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204,P=0.003);口服阿帕替尼治疗中,不良反应多为1[KG-*3]~2级,治疗过程中无因为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 胞生长因子(HGF)对 HSCs 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 BMSCs,另培养 HSCs。6 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 H 组(HSCs 单独培养)、H-H 组(HSCs 与 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 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 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 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 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 制HSCs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和评估连续型和间断型多椎体骨折(MVFs)的诱因、损伤位置,以及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7-09—2010-04对77例MVFs进行了研究,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为新发MVFs(173节椎体)。评估了连续型和间断型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D)、受累椎体水平以及损伤诱因的不同。结果间断型MVFs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多。通过双发射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连续型和间断型MVFs平均BMD分别为0.70和0.58 g/cm3,2组BMD差异显著。在34例间断型MVFs病例中,32例(94.1%)在胸腰椎交界处有椎体骨折。在连续型MVFs病例中,19例(44.2%)是由高能创伤所造成的,24例(55.8%)是由低能量或诱因不明创伤引起。结论间断型MVFs一般是由低能量外力所引起,并且通常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而连续型MVFs通常是由高能量创伤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