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107篇
口腔科学   134篇
临床医学   405篇
内科学   357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335篇
综合类   925篇
预防医学   237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182篇
  27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1.
目的 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的T淋巴细胞中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及与IFN-γ/IL-10比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上CD28表达率,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FN-γ和IL-10的水平,评价CD4+ CD28+与IFN-γ/IL-10平衡状态、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IFN-γ/IL-10比值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与IFN-γ/IL-10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共刺激分子CD28与ITP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参与Th1优势状态形成而在ITP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3月7日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应急病区住院的41例COVID-19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的基础上,按是否进行侧卧位通气将患者分为侧卧位组(24例)和仰卧位组(17例)。统计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轻症化率、HFNC或NPPV时间、气管插管发生率、住院时间、压疮发生情况等预后指标。 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3~79岁,平均(60.9±11.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RR、PaO2/FiO2、PaCO2和MA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HR、RR、MAP较治疗前下降,而PaCO2、PaO2/FiO2上升,其中PaO2/FiO2在第5天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侧卧位组:(166.4±45.4)mmHg vs(253.0±66.0)mmHg,仰卧位组:(183.8±54.4)mmHg vs(227.4±62.8)mmHg,P均<0.05,1 mmHg=0.133 kPa]。2组间比较,侧卧位组在治疗后第1天RR较仰卧位组降低(P=0.006);侧卧位组的中、重度ARDS患者PaO2/FiO2在治疗后第5天较仰卧位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58.5)mmHg vs (221.6±64.9)mmHg,P=0.043]。2组HFNC或NIV时间和气管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侧卧位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7.2)d vs (21.5±9.8)d,P=0.028],ICU住院时间也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6.3)d vs (16.9±11.0)d,P=0.021],侧卧位组病死率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 % vs 23.5 %,P = 0.047)。 结论侧卧位通气能改善COVID-19并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热灌注化疗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NO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汉堡大学休伯特斯·沃尔德癌症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化疗组(30例)与常规化疗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单纯静脉化疗,热化疗组患者在静脉化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O及T淋巴细胞数量、生存质量以及毒副反应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热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治疗后,热化疗组患者NO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热化疗组患者体力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性指标及综合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疲劳、疼痛、便秘等症状性指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化疗可显著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NO含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95-2297
[目的]探讨关节镜前入路缝线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前入路复位骨折块,利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在骨床上精确定位钻成对骨隧道,双股骨科高强缝线关节内横跨撕脱骨折块体部固定骨折块,缝线胫骨末端拴桩固定于关节外螺钉上。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7~24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胫骨后沉试验均阴性。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上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前入路缝线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并筛查常见耳聋致病基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测,完成该湖南籍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绘制家系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对最常见的GJB2,SLC26A4和12S r RNA共3个耳聋基因八个位点以及线粒体DNA全组序列进行初步筛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5人,耳聋患者10人,除两人发病较晚,余均为自幼发病,听力曲线呈盆覆型,造成部分言语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起初为中频受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逐渐累积高低频,表现为全频听力损失,发展为重度-极重度耳聋。对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耳聋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将通过新一代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中A3B亚型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分析,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微柱凝集技术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血型检测,对正定型为AB型,且红细胞与抗-A出现"混合视野"凝集的血型进一步结合血清学吸收放散试验等进行鉴定。结果在45 326例维吾尔族患者中检出AB型8 450例,其中红细胞与抗-A出现"混合视野"凝集6例,结合唾液ABH血型物质检测及吸收放散等试验最终判断该6例为A3B亚型。结论 A3B亚型由于其A抗原性较弱,正定型容易误定为"B型",为避免误判,血型鉴定一定要做正反定型,并注意观察凝集强度,防止亚型漏检给临床输血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部分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55例T2DM患者行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测量,同时测量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W)、身高(H)、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对体脂参数与代谢危险因素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无论男女,腹部内脏型肥胖(VFO)的BMI水平高于腹部皮下型肥胖(SFO),男性VFO的TG水平高于SFO。女性患者PBF、TC及LDL-C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少数民族男性患者VA、PBF显著高于汉族男性。在校正年龄、病程、BMI后,女性患者WHR与DBP呈正相关,PBF与LDL-C呈正相关。男性患者的BMI与SBP、VA与DBP、VA与PBF和HDL-C有关联;女性患者的BMI与SBP、WHR与DBP有关联。结论 T2DM患者体脂分布均以腹型肥胖为主,尤其是以VFO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体脂水平增加有关,更与VFO有关,且存在性别、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对比3种骨龄测定方法(G-P图谱法、TW2-RUS系列及TW2-C系列计分法)在新疆维吾尔族矮小儿童中的应用,了解其各自特点及价值,便于临床选择应用。方法 在新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和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选取父母为维吾尔族的矮小儿童125例X线腕部骨龄片,其中男62例,女63例。分为4组即女未发育组,女发育组,男未发育组,男发育组。结果(1)在维吾尔族女发育组中,TW2-RUS系列及TW2-C系列计分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 208,P = 0. 041。 (2)骨龄落后生活年龄二岁以上者,G-P图谱法,TW2-RUS系列及TW2-C系列计分法分别落后28例,19例和33例,三种骨龄评价方法均落后例数为15例。结论(1)对于维吾尔族接近青春期的矮小女童,测骨龄时,不建议使用TW2-C系列计分法。 (2)临床工作中,使用G-P图谱法和TW2-C系列计分法评定骨龄落后的,建议行R骨龄评分法评定以减少维吾尔族矮小儿童骨龄落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接受同种异体活体肾移植的1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的BMI将受者分为3组,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3.9 kg/m2)、超重肥胖组(BMI23.9 kg/m2)。比较3组受者术后1周的实验室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并对肾移植受者Scr与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组受者的S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超重肥胖组Scr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8,P=0.01)。3组肾移植受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肾移植受者Scr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187,P=0.031),Scr水平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BMI影响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肾移植术前控制体重,有助于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