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对作者设计的单枚融合器后斜向植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观察。方法 :生物力学研究 :12个小牛脊柱运动节段分为 2组 ,每组 6个。实验组行单侧小关节突、半椎板切除术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加长BAK融合器 1枚 ;对照组行常规后路双侧小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 ,后前向植入双枚融合器。分别测试两组的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扭转刚度并进行比较。临床研究 :经后路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共 40例 ,平均随访 18个月 ,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实验组的垂直压缩刚度、左侧 (融合器植入侧 )弯曲刚度、双侧扭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增大 (P <0 0 5 )。临床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症状缓解率为 92 % ,术后 1年融合率 88% ,主观满意率 90 % ,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结论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能满足后路椎体间融合的生物力学要求 ,有损伤小、脊柱后柱稳定性好、可同时行椎管减压等优点 ,可以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植入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62.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2年1月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后路手术治疗的8例MFS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度、脊柱平衡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6例KingⅡ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的矫正率分别为47%、57%,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21%和16%;1例KingⅠ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矫正率分别为25%及42%,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21%和15%;1例KingⅢ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的矫正率分别为58%、29%,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9%和1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3.
肱骨干骨折无论采用非手术或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发生骨不连并不少见 ,前者发生率 2 %~ 5 % ,而后者可高达 2 5 % [1] 。对于肱骨干骨折手术后延迟愈合、骨不连以及反复手术失败形成大范围骨缺损、贴骨瘢痕、骨质疏松性骨不连者 ,治疗上很困难。我们应用形似天鹅的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 ,简称天鹅记忆接骨器 (SMC)。自 1990年 8月~2 0 0 0年 8月 ,临床应用SMC治疗肱骨干骨不连 5 0例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6例、女 14例 ,骨折时年龄 2 8~80岁 ,平均 35岁 ,其中车祸伤 14例 ,摔伤 18…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本文通过对儿童的移位性股骨干骨折采用骨牵引的方法治疗的回顾,对骨牵引的使用,优点及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95例中:男6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6岁。跌伤41例,车祸54例,左侧46例,右侧49例,上1/3段骨折19例,中1/3段骨折65例,下1/3段骨折11例;复合伤5例;闭合性93例,开放性2例;横形骨折35例,斜形骨折40例,螺旋形骨折2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牵引的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实际随访59例,平均随访3.4年(6月~5年),所有骨折均获得牢固愈合,有18例出现患肢增长,平均增长0.8cm(0.5~2.5),有1例留有15度的外旋。除1例在奔跑中有轻度的跛行,其余均步态自然,按骨折疗效标准评定,优37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骨牵引是治疗儿童股骨骨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操作十分简单且易于掌握,对患儿的损伤小,不影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有利于骨折的生长,护理便利,可随时了解骨折的对位情况,及时调整牵引的角度及重量,纠正成角,避免骨折过度牵引,治疗中仍要注意骨折的旋转问题以及过度牵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MIPPO技术治疗肱骨骨折的解剖学分析及初步应用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治疗肱骨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IPPO技术治疗肱骨骨折患者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6~72岁。交通伤7例,摔伤4例,运动伤3例;其中多发伤3例,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干上1/3骨折9例,中远端骨折5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5~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100~200mL,无输血。14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2-14个月,平均4个月,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出现时间4~8周,平均6周。近期随访肩肘关节功能正常。结论MIP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6.
黄俊  纪方  章浩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1224-122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我科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59例)、Gamma钉(Gamma钉组,46例)和PFNA(PFNA组,53例)治疗并随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8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疗效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各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DHS(动力髋螺钉)组低。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PFNA组优良率分别为86.44%、84.78%和90.57%,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DHs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amma钉组与PF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PFNA内固定平均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固定更为牢靠,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7.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手术暴露充分,但易导致术后脊柱不稳[1、2]、瘢痕粘连,并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影响远期疗效。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掀起、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肿瘤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背景:三维有限元技术是对应力真实情况的数字模拟,光弹技术可以真实显示测试模型的整体应力分布.目的:使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备骨盆光弹模型,以三维光弹法研究正常步态下髋臼区域的应力分布特征并与使用有限元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方法:使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备骨盆光弹模型,包括第5腰椎及双侧股骨近端.在股骨上施加体质量负荷,通过固定在髂骨翼前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及耻骨下支的钢丝施加负荷模拟4组肌群,假定股骨内收15°,支撑相4个子步态股骨从屈曲22°到后伸12°.应力冻结后,沿弓状线切片.在偏振光场中观察等差线及等倾线.结果与结论:①应力集中点位于髂骨中部、髋臼后上、髂耻联合及骶髂关节部位,其中最大应力产生在髋臼后上部.②主应力从从臼顶后上部位向骶髂关节传递,同时部分向耻骨上支传递.随着股骨后伸的加大,臼顶至髂结节区域的应力逐步加大.③髋臼区域的应力主要来源于体质量负荷产生的头臼作用力,肌肉收缩力的作用有限.结果提示,采用三维光弹法可直观全场反映髋臼区域应力分布特征,与既往有限元实验产生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9.
背景:骨缺损甚至骨不连的修复重建是矫形外科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临床综合分析,优化复合人工骨的选择。
  目的:对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室研究和新型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各种骨移植替代物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合理优化选择。
  方法:应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关于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相关方面的文献,在英文标题、及MeSH词中以“bone regeneration;bone graft substitute;growth factors;biomaterials ”为检索主题词。排除无关及重复性研究,同一领域则选择权威杂志近期发表文献,共保留47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材料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供应有限,且损害取骨部位;异体骨疾病感染风险高。而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种类丰富,性状良好,可通过不同的材料选取骨再生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生长因子及干细胞等组织工程材料。理想的植骨取代物要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在合适的时间内降解,具有骨诱导、骨传导及成骨性。具体而言,骨传导性取决于植骨材料的类型、内部结构和表面性质,而骨诱导和成骨性可经生长因子与多能间充质干细胞介导而重塑骨组织。不同植骨材料选用各有利弊,要根据适应证及效果评估选择合适的优化组合,克服植骨自身局限性,使骨重建过程尽可能符合自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70.
背景:三维有限元技术是对应力真实情况的数字模拟,光弹技术可以真实显示测试模型的整体应力分布。 目的:使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备骨盆光弹模型,以三维光弹法研究正常步态下髋臼区域的应力分布特征并与使用有限元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方法:使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备骨盆光弹模型,包括第5腰椎及双侧股骨近端。在股骨上施加体质量负荷,通过固定在髂骨翼前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及耻骨下支的钢丝施加负荷模拟4组肌群,假定股骨内收15°,支撑相4个子步态股骨从屈曲22°到后伸12°。应力冻结后,沿弓状线切片。在偏振光场中观察等差线及等倾线。 结果与结论:①应力集中点位于髂骨中部、髋臼后上、髂耻联合及骶髂关节部位,其中最大应力产生在髋臼后上部。②主应力从从臼顶后上部位向骶髂关节传递,同时部分向耻骨上支传递。随着股骨后伸的加大,臼顶至髂结节区域的应力逐步加大。③髋臼区域的应力主要来源于体质量负荷产生的头臼作用力,肌肉收缩力的作用有限。结果提示,采用三维光弹法可直观全场反映髋臼区域应力分布特征,与既往有限元实验产生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