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95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4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 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总结颈腰综合征(TSS)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分别以“颈腰综合征”“椎管狭窄”“颈椎”“腰椎”“同期手术”“分期手术”和“tandem spinal stenosis” “canal stenosis” “cervical” “lumber” “simultaneous” “staged”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9年2月与TSS的解剖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共检索文献489篇,纳入45篇,其中中文文献15篇和英文文献30篇。结果 TSS的发病率为0.12%~34%,好发年龄为20~76岁,临床表现复杂,应综合评估患者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多种影像学证据才能明确诊断。其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在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期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期手术单次手术创伤小,对于耐受差的老年患者更适用;部分患者在主要受压部位减压后,次要受压部位的症状可能同时得以缓解从而避免二期手术治疗。结论 TSS在当代脊柱外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能更有效地发现多部位压迫,依据病变程度选择同期或分期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ODI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mL、后路组为(845.7±8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2、5.091,P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7,P<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4、0.502、1.535、0.968,P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结论 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方法]自2005年4月~2008年9月,对照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常规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36~ 62岁,平均53.2岁.观察组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并于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2~ 70岁,平均48.5岁.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复查,并对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 42个月,平均29个月.实验组患者腰椎曲度恢复指数为10.1%±3.7%,术后曲度丢失为2.1%±1.7%;对照组患者为5.2%±3.4%,术后曲度丢失为4.1%±3.2%;两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椎间隙高度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2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10%.实验组下腰痛VA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下腰痛ODI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下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探讨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门诊诊治的68例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7例,女31例。单节段32例,两节段22例,三节段14例。患者均有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根据有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将其分为两组,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0例患者为A组,有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8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以及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整体活动范围、节段不稳发生率、C2~C7 Cobb角、脊髓受压方向及脊髓高信号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A组为90.3%,B组为83.6%(P<0.05);平均颈椎整体活动范围A组为47.5°,B组为44.1°(P>0.05);颈椎节段不稳发生率,A组为23.3%,B组为65.8%(P<0.05);平均C2~C7 Cobb 角A组为14.1°,B组为14.1°(P>0.05);脊髓受压方向,A组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11例,B组中央型17例,旁中央型21例(P>0.05);颈椎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发生率,A组为13.3%,B组为86.9%(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颈椎节段不稳和脊髓高信号是导致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而颈椎管比率较大是一种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脊髓受压方向、颈椎整体曲度和活动范围对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8.
进一步提高腰椎侧方椎间融合率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通过活体动物实验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目前,小动物椎间融合模型的建立存在技术难点。本研究首次设计了新型椎间融合器及相关专用工具,建立了一种严格模拟腰椎侧方融合术的动物模型,取得良好初期结果,方法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
经皮椎体成型术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椎体成型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良恶性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以及骨折危险程度较高的椎体进行预防性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疼痛性椎体损害的常用方法.经皮椎体成型术自发明至现在已应用于临床20余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器械、手术进针入路及灌注剂一直处于探索改进完善中,近年进行了大量的远期临床疗效、生物力学、作用机理以及手术并发症分析.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单节段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后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单节段OLIF手术治疗9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55例, 女38例;年龄(55.73±9.48)岁(范围32~78岁)。L3, 4节段18例(19.35%), L4, 5节段73例(78.50%), L5S1节段2例(2.15%)。单纯OLIF手术43例, OLIF联合侧或后方内固定术50例。随访时间为(22.86±5.90)个月(范围12~3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3分, 分为腰痛组和无腰痛组。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存在骨性终板损伤)、影像学资料(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融合器沉降)和腰椎功能。对潜在的危险因素首先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多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