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9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4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脊髓损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难题,随着交通业及工业化的发展,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通过对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基础研究及相关文献回顾,列举了近年来在细胞移植、药物治疗、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32.
目的 探讨Halo-vest外固定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5月采用Halo-vest外固定或联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单纯行Halo-vest外固定11例,联合手术治疗50例.手术无相关并...  相似文献   
333.
目的探讨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18例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0~62岁,平均45.3岁。病程10~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C32例、C43例、C55例、C65例、C73例。X线片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颈椎血管瘤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Ⅱ型13例,Ⅳ型5例。先行颈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后在C臂X线机指导下对血管瘤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术后摄颈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内固定物存在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肩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2例发生骨水泥椎前渗漏,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8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成形椎体无骨折、塌陷,血管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术后3~4.5个月,平均4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获优9例,良6例,可2例,差l例。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加PVP是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脊髓获得彻底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血管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34.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335.
目的通过4种力学模型,比较不同状态下腰椎的稳定性,探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术的稳定性。方法选用20具猪的脊柱标本,标本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并分组:a)正常组(A组);b)左侧L4下关节突切除加椎间盘摘除组(B组);c)腰椎左侧椎间植骨融合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C组);d)腰椎左侧椎间植骨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D组)。将标本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上,用生物力学测试仪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获得载荷-位移曲线,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轴向压缩测试D组强度最高,C组强度次之,均高于A组。B组强度最小,A、C、D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A、C、D组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屈测试D组获得最高强度,C组与A组没有差别,明显小于D组,B组强度最小。A组与C组没有统计学意义,A、C组与D组、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后伸测试与前屈测试相似,D组获得最高强度,C组低于D组。他们强度都高于A组,B组明显低于其他组。A组与C组没有统计学意义,A、C组与D组、B组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屈测试D组和C组是两个强度最高组,明显高于完整A组,B组是强度最低。D组与C组没有统计学意义,D、C组与B组、A组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屈测试D组强度最高,C组强度次之,高于完整A组,B组强度最低。D组与C组没有统计学意义,D、C组与B组、D组与A组、C组与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术生物力学测试,其强度高于或等同于完整组,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时,可以成为取代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术的一种新术式,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越来越多地见于临床报道。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1年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水泥渗漏的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注射少量骨水泥即可恢复压缩椎体的刚度,一般腰椎注射4-6mL,胸椎可适当加大剂量。术者需准确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注入调制后时间〉10min的骨水泥,骨水泥呈面团状,渗漏率低。椎体周壁破损时行两种治疗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概率增大。两者骨水泥渗漏引起肺栓塞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进针点和穿刺入路,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和剂量,以精确的术中操作和优质的术中监测将骨水泥渗漏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