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腕背伸肌支持带筋膜瓣在桡骨远端骨折背侧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需行背侧入路固定病人120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筋膜瓣组52例病人骨折复位固定后采用腕背伸肌支持带筋膜瓣对拇长伸肌腱进行转位,常规手术组68例病人仅采用常规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拇长伸肌腱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120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平均为16.2个月)。筋膜瓣组未出现肌腱并发症;常规手术组发生3例拇长伸肌腱炎,1例拇长伸肌腱断裂,肌腱并发症发生率为5.88%。筋膜瓣组的肌腱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与掌侧入路钢板置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相比,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的肌腱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腕背伸肌支持带筋膜瓣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并发症,并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2.
背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偏心位固定的钢板类和中心位固定的髓内钉类。由于两者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在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也不同。目的:对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两种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探讨两种固定器固定股骨髁上骨折时的应力分布差异,从而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2套成人尸体股骨,将股骨髁上横行锯断,制作股骨髁上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照手术操作方法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在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共粘贴6个电阻应变片,然后将骨折模型分别置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及扭转试验机(RNJ-500)上,以线性载荷0-400 N、扭转载荷0-20 N·m加载,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两种固定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与结论:在实验载荷条件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和LISS钢板组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均随着轴向载荷和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轴向载荷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较LISS钢板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0.01);在同一扭转载荷下,LISS钢板组较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0.01)。结果显示,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髁上骨折中可明显降低应力遮挡,从而利于应力传导,并具有良好的抗扭转能力,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治疗并获得随访1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96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69.1岁。分高黏度骨水泥组[91例(112个椎体)]和传统骨水泥组[69例(86个椎体)]。高黏度骨水泥组,采用以色列Disc-O-Tech公司Confidence骨水泥,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传统骨水泥组,采用PMMA骨水泥,施行PVP。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责任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随访观察。结果高黏度骨水泥组与传统骨水泥组VAS评分(1.5±0.8vs1.4±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Cobb角恢复优于传统骨水泥组(13.6°±3.1°vs 19.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渗漏率远低于传统骨水泥组(19.6%vs 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4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PMMA骨水泥相比,在纠正椎体Cobb角及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方面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P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不同部位骨盆骨静态弹性模量及其相关生物力学性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骨盆骨的轴向刚度、不同部位骨盆骨的压缩及拉伸弹性模量以及强度,从而为骨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12具防腐骨盆骨,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不同载荷下骨盆骨的位移,计算其轴向刚度;之后截取耻骨、坐骨、髋臼骨前柱及后柱、以及骶髂关节两侧骨,制成10 mm×5mm×10mm大小试件,分成12组,利用杠杆引伸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电阻应变仪上分别进行压缩及拉伸弹性模量以及强度的测定.在静态载荷状态下,500 N的生理载荷时,骨盆刚度值为181.28±21.4 N.mm-1,1500N时,刚度值增加到352.32 N.mm-1;耻骨、坐骨、髂骨、髋臼前、后柱以及骶髂关节两侧骨质的压缩弹性模量依次为26.7、18.4、31.7、21.3、23.1、31.7、29.6 GPa;压缩强度均值依次为64.27、124.26、91.73、94.22、50.39、107.37、84.23 GPa;拉伸弹性模量依次为29.3、20.4、25.4、23.3、21.2、19.3、17.6 GPa;拉伸强度均值依次为132.53、93.26、95.72、74.22、40.39、84.23、64.27 GPa.静态载荷状态下,刚度值随着载荷的增加逐渐加大;坐骨的抗压缩强度最大,而耻骨的抗拉伸强度最大,髋臼前柱抗压缩及拉伸的强度(94.22、74.22)均明显高于髋臼后柱.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在实体胫骨上对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材料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材料对胫骨骨折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套成人尸体胫骨,将胫骨中段横行锯断,制作胫骨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分别以铝合金材料外固定支架(高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为110 GPa)和PEEK、碳纤维树脂材料外固定支架(低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为7.0 GPa及11.4 GPa)固定。在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共粘贴13个电阻应变片,然后将模型分别置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及扭转试验机(RNJ-500)上,以线性载荷0 ~ 600 N、扭转载荷0 ~ 2.5 N?m加载,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两种不同材料外固定系统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 在实验载荷条件下,传统外固定支架和高分子外固定支架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均随着轴向载荷或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线性载荷或扭转载荷下,高分子外固定支架组较传统外固定支架组在13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变值大,其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高分子材料外固定器治疗骨折中可明显降低应力遮挡,从而利于应力传导,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背景:有文献报道Bcl-xL基因能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参与血管形成,但目前Bcl-xL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在血管瘤的研究较少。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血管组织中Bcl-xL基因的表达。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40例皮肤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2例,退化期血管瘤18例。另取瘤组织周围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xL在各组中的表达,并结合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Bcl-xL阳性表达的细胞为血管瘤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并测定Bcl-xL在各组中的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与结论: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的棕黄色颗粒沉积,Bcl-xL表达呈强阳性;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或无棕黄色颗粒,Bcl-xL表达弱或无表达。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相比,Bcl-xL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率明显增高(P〈0.01)。结果显示,Bcl-xL为抗凋亡基因,在增生期时呈高表达,其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参与了血管瘤的增生。 相似文献
27.
目的构建侧方静态应力作用下骨盆骨的尸体模型,运用生物力学试验技术在垂直应力试验机上对单纯侧方受力导致的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盆试验标本12具,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7.32岁。分为2组,每组6具。构建侧方撞击的生物力学模型,测量单纯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或股骨大粗隆时,不同工况下骶髂关节、髋臼、耻骨支等骨盆常见骨折部位的受力状况,用应变仪获得各试验点的主应变、主方向、垂直位移,以及测量静态应力下骨盆骨折阈值,并构建应变-时间曲线。结果①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时,骨盆环结构中固定侧髂骨翼,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397±43)、拉应变(113.2±11.4)最大,受力侧坐骨支应变最小(23±7);髂骨翼位移最大(4.6 mm),髂嵴在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3 752±425)N;②股骨大粗隆在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在骨盆环结构中,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277±31)、拉应变(401±53)最大,受力侧髂骨应变值最小(35±11);左耻骨支位移最大(2.3 mm)。股骨大粗隆在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4 207±617)N;③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股骨大粗隆时产生的骨盆各点位移均小于作用于骨盆髂嵴时产生的位移。结论①耻骨支及耻骨联合等骨盆前环结构对于维持侧方应力下骨盆环旋转稳定性至关重要。②生物力学试验能较好地反映静态侧方应力撞击下骨盆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28.
背景:有文献报道Bcl-xL基因能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参与血管形成,但目前Bcl-xL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在血管瘤的研究较少。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血管组织中Bcl-xL基因的表达。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40例皮肤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2例,退化期血管瘤18例。另取瘤组织周围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xL在各组中的表达,并结合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Bcl-xL阳性表达的细胞为血管瘤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并测定Bcl-xL在各组中的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与结论: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的棕黄色颗粒沉积,Bcl-xL表达呈强阳性;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或无棕黄色颗粒,Bcl-xL表达弱或无表达。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相比,Bcl-xL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率明显增高(P < 0.01)。结果显示,Bcl-xL为抗凋亡基因,在增生期时呈高表达,其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参与了血管瘤的增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乏氧状态下分泌酶抑制剂(γ-secretase inhibitors,DAPT)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骨肉瘤MG-63细胞系增殖、凋亡、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骨肉瘤细胞株MG-63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NC)、乏氧组(Hypoxia)和含有DAPT的乏氧组作为实验组(Hypoxia+DAPT)。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的细胞周期,CC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MG-63细胞株中Notch1、HIF-1、Hes-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Transwell实验来验证其转移能力。同时探讨DAPT在乏氧环境下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方面的影响,分析其介导的Notch1下调情况及其抑制乏氧对MG-63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乏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均较正常组有显著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而实验组与乏氧组相比较,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显著降低其增殖及侵袭能力(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乏氧组和实验组均可上调Notch1、HIF-1、Hes-1相关蛋白的表达;但是与乏氧组对比,实验组可显著下调Notch1、HIF-1、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乏氧组和实验组均可促进细胞由G1期转向G2期;而与乏氧组对比,实验组可显著抑制细胞由G1期转向G2期,使细胞周期停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乏氧组和实验组均可促进细胞增殖;而与乏氧组对比,实验组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分泌酶抑制剂可通过下调Notch1通路显著抑制乏氧状态下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与侵袭,阻断Notch1表达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骨肉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脊柱过伸位辅助复位后,行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椎管麻醉下脊柱过伸位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PKP治疗25例(30个椎体)合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并对术前、术后患者的症状和椎体高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明显或严重并发症。结论过伸位下PKP治疗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创伤小、较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