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9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35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7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78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3519篇
预防医学   52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49篇
  2篇
中国医学   3941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426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384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890篇
  2012年   1072篇
  2011年   1031篇
  2010年   996篇
  2009年   819篇
  2008年   708篇
  2007年   629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建立一种基于免疫印迹的核酸适配体高敏定量分析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适配体药物靶向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首先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核酸适配体的分离,然后利用电转的方法将凝胶上的核酸适配体转移至PVDF膜上,先后孵育Rabbit Anti-Biotin和HRP-Streptavidin抗体,最后利用化学发光仪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核酸适配体可以通过该方法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且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能够识别荧光染料法检测不到的浓度范围。此外,该方法只识别被生物素修饰的核酸适配体,特异性强。结果提示,核酸免疫印记法可以作为核酸适配体药物靶向性研究的一个定量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2.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明确冠心病中医痰瘀互结证的辨证依据。[方法]在课题前期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正,初步拟定《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计88位专家参与。第1轮与第2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及每位专家对各个问题的应答率,均为100%。[结果]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的总信度为0.589 0,效度为71.724%,提示所拟定的专家咨询问卷稳定性及有效性尚可。对两轮咨询问卷条目的重要性、集中度、变异度及其排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的关键条目为胸闷、胸痛,苔腻,舌质暗(黯)紫,重要条目为舌有瘀斑、瘀点,肢体困重,唇青紫,备选条为脉弦涩,面色晦暗,体胖。[结论]该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的结果可作为临床辨证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脊柱一科32例脊髓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按医生开医嘱护士执行的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诊疗及护理;将脊柱二科33例脊髓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医护合作模式,即分别由1名医生2名责任护士组成医护合作小组管理诊疗患者,共同决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及干预后第4周、第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以及生存质量(WHOQOL-BREF)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第4周、第3个月MBI、WHOQOL-BREF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医护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4.
对蜈蚣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性进行研究.采用微波辅助提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蜈蚣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分析提取液的抗氧化性.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时间是5 min,微波功率为700 W,微波压强为0.5 MPa,料液比为1:35.在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为14.576%.蜈蚣草黄酮提取液有很好的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结论:蜈蚣草总黄酮含量高,且具有抗氧化性,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与肝癌HepG2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为筛选及明确新的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标志物打下基础.方法 以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LO-2为吸附细胞,在37℃条件下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多轮减性筛选,挑取单克隆扩增并鉴定.利用ELISA初步鉴定克隆亲和力,测定阳性克隆DNA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及氨基酸分析.结果 经过3轮减性筛选发现,随机挑选的30个单克隆中,其中ZS-9对HepG2具有较高亲和力,氨基酸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DNA序列数据库和Swiss-Prot蛋白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和蛋白无同源性,而且,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表明笔者筛选到一新的肝癌相关抗原的配体.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成功筛选到与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多肽,为筛选鉴定新的肝癌特异的标志物奠定工作基础,也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进一步研发确定了靶标.  相似文献   
86.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路康颗粒中水苏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以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路康颗粒中盐酸水苏碱含量的方法。方法以水为溶剂,用外标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模式,运行缓冲液2.0mmol·L^-1(pH5.0)磷酸盐缓冲液;分离温度25℃;分离电压20kV;进样压力为0.5Psi,持续5s;检测波长195nm。结果盐酸水苏碱在0.0149—0.993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回归方程为:A=90735C-785.36;加样回收率为97.1%(n=6),RSD为2.2%。结论此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易行,可用于控制尿路康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分析教职工体检结果,了解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方法:对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508例参检者中检出异常者2 940例,患病率83.8%,共检出疾病40余种。主要以屈光不正、高脂血症、痔疮、超重、慢性咽炎、女性乳腺增生、脂肪肝、男性前列腺肥大、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等慢性病多见,且退休教职工检出率高于在职教职工。结论: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能与教职工工作压力大、体育锻炼少、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同时,进一步证实定期健康体检、加强健康宣教、健康干预、防病治病等健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龟板提取物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向神经元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相关micro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培养孕14 d SD胎鼠原代神经干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抗原及其多向分化能力。神经干细胞随机设空白对照组、龟板提取物低浓度组(3μg/mL)、龟板提取物高浓度组(30μg/mL)。诱导分化7 d,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别miR-124和miR-9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龟板提取物低浓度组miR-124和miR-9表达均无显著变化,龟板提取物高浓度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龟板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miR-124、 miR-9表达在NSCs向神经元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栽培鸡血藤藤茎中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积累变化趋势,为其采收期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A测定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原儿茶酸、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的含量。【结果】鸡血藤藤茎中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及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而1年中不同月份样品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表儿茶素的含量变化均呈抛物线状,7~9月含量达到峰值;儿茶素的含量则一直呈上升状态;7~9月采收的4~6年生鸡血藤样品中醇溶性浸出物已达到现行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初步建议栽培鸡血藤藤茎以7年生以上采收为宜,其最佳采收年限与采收月份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 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 L/只,生药1 g/m 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学及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及胃黏膜间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