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经皮微创技术发展很快,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经皮脊柱关节融合术和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操作空间小和非直视下操作,常常面临植骨融合操作困难和效果不确切的难题,如何通过适当方式进行植骨融合来达到重建脊柱稳定性和恢复脊柱功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6.8岁。JeffersonⅡ型骨折6例,JeffersonⅢ型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3例。患者均有枕颈部不适和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为3.2~4.1分,平均3.8分;2例伴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者,按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在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13例患者共置入26枚螺钉;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110~290ml,平均190ml。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1枚螺钉位置欠佳,螺钉外斜角偏小且上斜角偏大,螺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损伤脊髓,未做处理;25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基本复位,固定可靠。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0~2.0分,平均1.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伴颈髓损伤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Frankel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D级者恢复到E级。12例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间隙植骨均达到融合;1例患者未见明显植骨融合,但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未出现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是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手术显露困难的缺点,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口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 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1.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采用联合非融合及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相关远期临床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的:综述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内固定2种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年至2014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于前路融合、非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植入物材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融合;非融合;进展;杂交;综述”。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material;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nterior;surgery/operation;fusion;non-fusion;research progress;hybrid;summary”。纳入3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各具优势,从适应证来看,非融合固定方式相对局限。目前,融合固定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非融合固定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固定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但其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Hybrid 固定可综合上述两者的优势,减压的同时减少了融合节段,尽可能的保留颈椎的活动度,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关于Hybrid固定的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研究,缺乏对照,总体随访时间短,需要进更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 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 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体内后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效果非常有限。甲钴胺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常见药物,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甲钴胺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观察分化后的细胞增殖和生长情况。 方法:取大鼠胫腓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四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25,50,100 mg/L的甲钴胺进行诱导分化24,48和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Nestin和NS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甲钴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成神经元样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甲钴胺诱导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不同剂量甲钴胺诱导48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100 mg/L组表达上调最明显;100 mg/L 甲钴胺诱导24,48和72 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72 h表达上调最明显。说明甲钴胺可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00 mg/L为甲钴胺的较佳诱导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L5/S1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7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或L5滑脱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51岁,半均34.5岁.均在腹腔镜下行L5/S1椎间盘切除及Depuy-Cougar前路块状碳素纤维融合器(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age,CFRP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3个月时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通过X线片或CT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 70~14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60~300ml,平均90ml;住院时间7~10d,平均8d;1例出现术中髂内静脉出血,转为开放手术止血后完成手术;未发生其他大血管或神经等损伤及逆向射精等并发症.随访6~30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3个月时临床疗效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86%.22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4例6个月时融合;2例术后6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1~2mm,但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行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近十余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前路锁孔、微创小切口、经皮内固定融合等为代表的新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有的技术最初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冲动,为长期临床实践产生的困惑所取代。在当今新理论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理性、科学发展腰椎前路微创技术更值得人们深思。为此,本期特邀国内几位专家就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技术及相关问题作简要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