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膝交叉韧带损伤的MR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膝交叉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在膝关节创伤中常发生损伤,造成关节不稳定,交叉韧带完全撕裂应用MR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常能做出明确诊断,交叉韧带不完全撕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诊断较难,而且韧带的不完全撕裂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完全断裂并可导致膝关节内部紊乱的进行性加重,如软骨的退变,关节腔室的改变,和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等[1-7],故如何进一步提高MR方法诊断交叉韧带不完全撕裂的准确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膝交叉韧带的功能解剖、临床表现、损伤机制和类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42.
目的 探讨病变晚期的严重屈曲畸形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2010年5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屈曲畸形112例(173膝)为A组(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20°),并随机选出同期手术的术前屈曲畸形小于20°者150例(214膝)为B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WOMAC评分的变化.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及WOMAC评分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两组的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4.6°、22.6°,其中伸直活动度分别增加了25.3°、5.3°,屈曲活动度分别增加了19.3°、17.3°,KSS临床评分分别增加了69.0、45.8分,功能评分分别增加了33.5、32.5分,WOMAC疼痛评分分别减少了9.8、8.8分,僵硬评分分别减少了3.9、3.2分,功能评分分别减少了32.3、29.1分.结论 严重屈曲畸形的膝关节在关节置换术后能够获得很好的活动度和功能.  相似文献   
243.
目的:回顾总结28例四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假性动脉瘤28例,其中采用瘤体切除及动脉壁修补术4例、瘤体切除及动脉端端吻合术8例、瘤体切除及血管移植术16例(其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0例、头静脉移植4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结果28例手术修复均获成功。3例伤口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中2例一期愈合、1例部分植皮坏死、经换药2周后再次植皮成活。随访1~10年(平均5年零8个月),临床及超声波检查均显示修复动脉通畅且无假性动脉瘤复发。自体静脉移植的患者中有10例2年后超声波检查显示移植静脉轻度扩张,但无动脉瘤形成。有邻近神经发生受压症状的6例患者,在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复手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均消失,未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结论外伤造成的动脉损伤是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医源性损伤所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假性动脉瘤要尽早治疗,尽可能进行血管修复。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帮助,MRI 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44.
目的报告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在桡骨茎突掀起一1.5cm×0.5cm×0.5cm的骨瓣,植入沿舟骨纵轴跨越骨折线所凿出的同等大小的骨槽,对15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有5例患者的舟骨近端骨折块已发生缺血坏死。结果15例患者舟骨骨折全部愈合,其中5例近端已缺血坏死的舟骨骨折块又重新成活,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术后随访2~5年,患者腕关节活动良好,腕背伸时无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结论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及近端骨折块缺血坏死,操作简单,治疗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5.
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对人骨肉瘤OS-73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取传代第3天、处于指数增殖期的人骨肉瘤OS-73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紫杉醇(泰素)和Abraxane培养,于培养24、72、144 h时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光密度值(OD值)并计算细胞毒性指数(CI),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骨肉瘤OS-732细胞加入Abraxane后,OD值下降,以加入100、1 000μg/ml的Abraxane组及培养72、144 h时下降明显,CI则相应升高,同时细胞变小、核碎裂,G2~M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除100μg/ml浓度处理24 h和72 h后,泰素处理组的CI高于Abraxane组外,两组相同浓度、相同处理时间的CI相近;最高剂量Abraxane和最高剂量阿霉素组的CI也相近。结论 Abraxane在体外对骨肉瘤OS-732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将骨肉瘤细胞阻滞于G2~M期。Abraxane与泰素和阿霉素的细胞毒性相似。  相似文献   
246.
目的探讨药物含量对抗菌型纳米纤维膜释药行为、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电纺制备聚己内酯(PCL)/甲硝唑(MNA)纳米纤维膜(MNA占PCL的质量比为0、1%、5%、10%、20%、30%及40 wt%),对应编号P0、P1、P5、P10、P20、P30及P4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载药量样品不同时间段的药物释放量。通过测量载药膜周围抑菌圈的直径来表征膜的抗菌性能。四唑盐比色法(MTT)测试测试细胞毒性。细胞计数Kit-8法(CCK-8)评价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不同膜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通过兔皮下埋植,伊红苏木素(HE)染色切片及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膜的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性能。结果药物释放具有1周内突释,后逐渐缓释的特点。药物含量5%以上样品1天后开始呈现抑菌圈,且持续抑菌时间达30天。随药物含量增加,抑菌圈直径增加。载药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中P30的细胞相容性最好。加载药物能够提高组织相容性及降解速率。结论 PCL/MNA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P30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47.
周新华  陈安民  孙淑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46-48,i0003
目的:评价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对新骨生成的作用。 方法:2003-10/2004-04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12只。在兔子颅骨上制造大小为5mm&;#215;5mm的骨缺损。②将大小为5mm&;#215;5mm&;#215;2mm的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植入此骨缺损中,使它与周围的骨组织充分接触。③术后1,2,3个月于麻醉状态下分别处死兔4只,拍摄兔颅骨X射线片后切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用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颅骨植入材料大体观察结果:植人材料3个月后,材料与周围骨质结合较好,骨缺损完全消失。②兔颅骨植入材料X射线片观察结果:X射线可见生物材料周围有明显骨痂形成,并随时间延长,骨痂越来越多。3个月后,骨缺损完全修复,但植入的生物材料仍清晰可见,密度均明显高于周围的骨质密度。③兔颅骨植入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材料内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红细胞等.有骨质生成。 结论: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与周围骨质结合较好,有多量骨痂生长,是一种较好的医学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248.
目的 探讨优化术前禁食禁饮流程对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创伤骨科2018年1月—6月择期手术患者14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75例和对照组69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试验组采用术前禁食禁饮优化流程,根据患者预排手术时间,术前分时段给予麦芽糊精果糖饮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前1 d 24:00开始禁食禁饮方案。比较两组主观感受(焦虑、口渴、饥饿、恶心、疲劳、头晕、虚汗及胃部不适)、血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禁食时间:试验组(7.6±0.9) h,对照组(14.4±5.0) h,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禁饮时间:试验组(4.5±2.9) h,对照组(14.3±3.9) h,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感受方面,试验组围手术期焦虑、口渴和胃部不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前1 h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优化术前禁食禁饮流程缩短了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患者主观感受得到改善,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4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 mg/cm~3为正常,80~120 mg/cm~3为低骨量,80 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 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 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 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 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相似文献   
250.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了6例髋臼骨折术后异住骨化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放疗前干预性心理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及有无神经损伤情况,并在术后即刻开始指导患者在无痛状况下进行功能锻炼,正确指导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发生.6例患者患髋总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8°增加到160°,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