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评价补肾健脾方内服治疗重度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及药物洛索洛芬钠片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健脾方内服。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同时采用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量表及ISOA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下降比例评价疗效。结果:根据WOMAC量表评价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3%,对照组为53.57%,根据ISOA量表,2组有效率分别为81.25%、78.57%。2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最大步行距离及日常生活难度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最大步行距离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内服能有效改善膝重度骨关节炎病情。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蹲外翻蹲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蹲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足母>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足母>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蹲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蹲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WMH)及突出距离(DPMH)进行X线测量,结合临床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平均测量结果分别为:第4~5跖骨间角13.57°±2.99°和8.88°±1.88°,改良4~5跖骨间角12.80°±2.86°和9.28°±2.13°,小趾内翻角18.47°±6.22°和9.96°±5.39°,第5跖骨外翻角6.55°±4.06°和3.36°±2.10°,第5跖骨头宽度13.27 mm±1.59 mm和12.00 mm±1.25 mm,第5跖骨头突出距离3.91 mm±1.08 mm和3.12 mm±0.74 mm.正常足的范围:第4~5跖骨间角5.19°~12.58°,改良4~5跖骨间角5.09°~13.47°,小趾内翻角1.38°~19.04°,第5跖骨外翻角1.21°~7.59°,第5跖骨头宽度9.55 mm~14.45 mm,第5跖骨突出距离1.65 mm~4.59 mm.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各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趾囊炎足中第4~5跖骨间角与小趾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5).[结论]X线测量是诊断小趾囊炎的重要临床指标.第4~5跖骨间角>9°、小趾内翻角>10°、第5跖骨外翻角>3°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诊断为小趾囊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6月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治疗拇外翻42例(51足),男性7例,女性35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6.3岁;双足发病9例,单足发病33例,共51足;拇趾外翻角(HAV角)13-45,平均29.4,第1、2跖骨间夹角(IMA角)10-21,平均14.2。结果:一期:优35足,良11足,差5足,优良率为90.2%;二期:优37足,良10足,差4足,优良率为92.2%;三期:优41足,良7足,差3足,优良率为94.1%。结论: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是治疗拇外翻的一种良好方法,其优点是对软组织及骨组织破坏小,畸形矫正好、功能恢复快,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不易复发等,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37.
拇外翻微创术跖骨远端位移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X线的二维测定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跖骨远端位移(跖屈或跖移)、足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VAS)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于手术治疗拇外翻(均采用同一术式: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42例79足。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内侧纵弓顶角;并进行症状体征检查,记录胼胝及胼胝痛(VAS)。根据VAS量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疼痛加重组、疼痛减轻组。各组研究对象又根据远端跖骨块的位置改变情况分为两组:跖屈或跖移(向背侧成角)组;非跖屈或跖移组。比较各组间内侧纵弓顶角差的差异。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结果胼胝及胼胝痛术后加重5足,其余均减轻。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比较,P<0.05;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通过截骨远端跖骨块足够的跖移、跖屈可以减小足内侧纵弓顶角,弥补因短缩引起的内侧纵弓高度的丢失,减少术后胼胝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8.
文题释义:微创治疗拇外翻:根据小夹板纸压垫固定原理,采用1、2趾蹼间夹垫,“8”字绷带和宽胶布作外固定的方法,术后允许患者适当下地活动,进行拇趾关节、踝关节锻炼,避免了患者长期卧床及“石膏病”的发生。经临床应用获得了患者的肯定,总优良率为98.5%。 有限元分析法:有即化整为零、集零为整,通过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单元,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由于单元能按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 背景:微创治疗拇外翻临床效果显著,仅通过绷带外固定维持截骨端稳定,目前缺少有关截骨端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平衡站立工况“8”绷带外固定对截骨端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方法:在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外固定有限元模型上,以第一跖骨截骨面为中心,建立3条两两垂直的坐标轴(X轴、Y轴、Z轴)。X、Z轴平行于足水平面,分别指向足内侧、前方;Y轴垂直于足水平面,指向上方;定义远端截骨面4个节点内上为A1,外上为B1,外下为C1,内下为D1,近端截骨面对应4个节点为A2、B2、C2、D2。位移与坐标轴方向一致时为正值,相反时为负值。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平衡站立工况截骨面远端及近端各个节点的应力、位移的方向和大小。 结果与结论:①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8”字绷带有限元模型平衡站立工况时,截骨端最大应力在截骨面的背外侧(B2),为0.632 MPa;②截骨面第一主应力在Z轴上,方向与Z轴相反,与总应力相同,属于压应力;剪切力在XY平面最大,最大应力在近端截骨面的背内侧(A2),为0.058 MPa;③第一跖骨截骨远、近端主要位移在X轴上,位移分别在截骨面的跖内侧(D1),为-1.002 mm、跖内侧(A2),为0.621 mm;④结果说明“8”字绷带外固定能够维持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的稳定,有利于截骨端愈合。 ORCID: 0000-0003-3116-7287(白子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9.
梁朝  闫立  万金来  温建民 《中国骨伤》2007,20(9):566-567
2000年2月-2006年1月采用液压扩张配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18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7例(197肩),男81例,女106例;年龄3478岁,平均46·7岁。左肩79例,右肩98例,双肩10例。病程2周3年,平均7·4个月。1·2诊断标准①肩部疼痛,夜间尤甚,甚则痛醒;②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旋转、后伸为著,被动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痛;③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点;④X线片多为正常,部分患者可见肩部骨质疏松、囊性变或肩峰下钙化影。  相似文献   
40.
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足,母)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 95%CI>1);(3)(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