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ACKGROU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hallux valgus based on wrapped curtain method with “8”-shaped bandage and sub toe pad external fixation has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linic. This method abandons the internal implant fixation and external plaster fixation. After surgery, patients could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owever, the activity of the broken end may cause fracture nonunion, which once aroused scholars’ question. Recentl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oot biomechanics research, foot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applications become a real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关节镜术后配合电针治疗对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膝,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后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治疗组予以电针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定法、VAS评分法及膝关节周径术前后测量,对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的均值不断增高,说明电针在术后12个月的时间里对关节功能的康复疗效显著,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均值不断降低,说明电针在术后6个月的时间里对缓解疼痛疗效显著;对照组在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的均值不断增高,说明关节镜术后12个月的时间里对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作用明显,VAS评分只在治疗后6周与3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关节镜清理术后疼痛的缓解需要3个月以上。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KOA患者关节镜术后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六步理筋手法治疗和电针治疗,结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比较治疗前后及半年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分。结果:六步手法和电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其中手法治疗要优于电针组。结论:六步理筋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疗效满意,且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拟补肾祛瘀汤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8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补肾祛瘀汤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状态。采用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头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人骨成型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的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显著降低,Harris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GP、BMP-2、BALP、BM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GP、BMP-2、BALP、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补肾祛瘀汤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确切,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拇外翻拇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拇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拇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拇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拇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拇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跖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跖痛症患者41例52足,男11例12足,女30例40足;年龄47~76岁,平均60.98岁;共68个跖骨,其中采用Weil截骨可吸收钉内固定术者32个跖骨,采用跖骨近端短缩跖趾关节复位术者36个跖骨。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指标,测量记录术趾跖趾关节活动度,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学会前足评分系统(ACFA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仪测量步态周期中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的变化。[结果]Weil截骨可吸收钉内固定术后跖骨平均短缩长度为3.52 mm;术足跖趾关节间隙、跖趾骨夹角等X线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6.26±3.24)分,术后为(1.21±0.63)分,ACFAS评分术前为(62.56±10.42)分,术后为(91.96±9.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骨近端短缩跖趾关节复位术后跖骨平均短缩长度为5.87 mm;术足跖趾关节间隙、跖趾骨夹角等X线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8.56±3.41)分,术后为(1.92±0.51)分,ACFAS评分术前为(46.37±11.64)分,术后为(90.96±8.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患者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出现术趾皮肤麻木11例,术趾皮肤坏死3例,经换药后痊愈。截骨端无移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未发现关节脱位复发、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钉用于跖痛症手术截骨端内固定,固定可靠,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钩刀(钩形针刀)松解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门诊诊断为狭窄性腱鞘炎Ⅱ、Ⅲ期患者60例,其中女44例,男16例;年龄34~69岁,平均56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3个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钩刀松解法,对照组采用封闭疗法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患指的活动痛、压痛、牵拉痛、屈指抗阻力痛情况,疼痛程度采用11点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量化。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改善,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指活动痛、压痛、牵拉痛、屈指抗阻力痛的改善好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钩刀松解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肯定、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面的作用,探讨PCR技术对关节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1993年6月至2001年8月,对95例(男55例,女40例;年龄2~75岁)关节结核标本分别应用PCR技术和分离培养法盲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计算两者检测阳性率,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结果:95例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中,PCR技术检测阳性78例,阴性17例,阳性率82%;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15例,阴性80例,P13性率16%。PCR技术与分离培养法比较,Х^2=67,P〈0.001,两种方法对于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扩增整个过程自动化控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结论:PCR技术检测关节结核标本具有快速、简便、敏感与特异等优点,明显优于分离培养,对关节结核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改进,介绍一种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并初步观察该技术在退行性腰椎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设计出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融合的基本方法。对5例(7个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在行常规行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同时,应用此改进型融合方法实施椎体间融合。术后定期随访,行X和CT检查,观察临床表现改善、椎间隙变化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6个月。术前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椎间隙恢复正常,全部融合,融合时间3个月。椎间隙融合费用较标准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式减少了50%。无任何和融合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入联合椎体间颗粒状骨加压植骨术吸取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缺陷,目前认为是一种较完美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位移与发生转移性跖痛症之间的关系,结合有限元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治疗转移性跖痛症提供精准数字化依据。方法 首先基于拇外翻患者术前足部相关数据的测量建立真实的拇外翻几何模型,参考文献对志愿者各方面生物力学系数赋值,根据模拟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微创治疗拇外翻技术,对其第一跖骨进行旋转、移动及截骨,最终得到微创治疗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术后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位移,利用有限元计算获取拇外翻患者手术前后的第1跖骨下与第2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数值,分析截骨远端位移方向和位移量与发生转移性跖痛症的量化关系。结果 平衡站立时,当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水平位移为2 mm时,随着垂直位移的增加,第1跖骨头下压力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r值为0.954;垂直位移在2 mm时,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第1跖骨头下压力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大,r值为-0.764。结论 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截骨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手法将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2~4 mm时、跖侧位移2 mm时,能够有效减轻或治愈拇外翻及并发的跖痛症,避免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痛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