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52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193篇 |
综合类 | 5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到,关节软骨一旦磨损、撕裂、剥脱,不可能自行修复和重生.因此临床治疗目标可能更要关注患者的保健和康复指导,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与年龄相关的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说,关节软骨退变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常年累月关节过度载荷的最终结果.所以,保护好关节免遭过度损害,显得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仰卧位改良后内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4例后pilon骨折患者资料。男45例, 女9例;年龄(47.7 ± 13.1)岁。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2组:仰卧组24例(采用仰卧位改良后内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和俯卧组30例(采用俯卧位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影像学结果(包括骨愈合时间和关节面复位优良率)、踝关节活动范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曼彻斯特牛津足部评分(MOXFQ)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仰卧组和俯卧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9.4 ± 4.4)、(17.8 ± 4.2)个月。仰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下胫腓联合固定率和关节面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0.8 ± 9.9)min、(9.5 ± 2.4)d、(8.4 ± 1.4)周、33.3%(8/24)和95.8% (23/24), 俯卧组为(89.9 ...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 临床首选手术治疗, 头髓钉内固定(两个部件分别插入股骨髓腔和股骨头内)手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流方案。但插入头髓钉的过程中易引起股骨干向外移位和头颈骨块内翻旋转现象, 即"楔形撑开效应"。如何预防楔形撑开效应, 减少其导致的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目前尚无系统报道。本文从楔形撑开效应的概念、产生机制、影响因素、测量指标、预防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 以期为手术治疗中避免楔形撑开效应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距下关节不稳常由踝关节内翻扭伤或距骨、跟骨相对移位引起,可与踝关节不稳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存在。距下关节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稳定性较踝关节好。跟腓韧带、距跟外侧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和分歧韧带对距下关节稳定起着不同作用,距下关节活动轴决定关节活动方向,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但活动轴是单一还是多变的,尚无定论。该文就距下关节周围韧带对关节稳定的作用、距下关节生物力学及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肱骨近端骨近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部骨折的4%~5%,在人群中的总年发病率为6.6/1000;65岁以上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质疏松,其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排在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之后,位列第3位,占全部骨折的10%,以每年13.7%的速度增加;如果这种趋势继续,未来30年,其发生率将是目前的3倍[1]。伴随着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不断升高,如何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式,以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降低医疗费 相似文献
6.
7.
8.
背景 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发生膝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改变,预示KOA是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生物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的一种疾病。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这些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客观定量评定指标。目的 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解析KOA患者的病情,为临床医生治疗、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10月-2017年6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双KOA患者10例作为KOA组,另外招募无膝关节疼痛的健康中老年人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行走测试,并分析受试者的步行情况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KOA患者存在明显的步态和生物力学特征:步频、跛行指数、步长、步幅、步速均缩短,双足支撑期、单足支撑期、一步时间、步行周期均延长(P<0.05);膝关节屈曲角峰值,冠状面最初角度,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均减小(P<0.05);膝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角加速度峰值和平均值均减小(P<0.05);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减小(P<0.05);Y轴和Z轴方向地板反作用力峰值减小(P<0.05)。结论 KOA患者关节内及其周围生物力学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下肢运动出现了异常。而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对KOA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为KOA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骨折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包括单纯骨折和骨折骨缺损两种特征,模拟4种内固定,即倒置空心螺钉(inverted cannulated screw,ICS)、ICS+内侧板、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FNS+内侧板。测量并比较不同骨折模型在2 100 N轴向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模型刚度和位移情况。结果:ICS和FNS固定时,峰值应力集中于螺钉与骨折端接触位置,FNS的峰值应力高于ICS;与内侧板联用后,峰值应力转移至内侧板,且应力增大,ICS的增加幅度大于FNS。在骨折类型相同的情况下,FNS固定的刚度高于ICS。与骨缺损模型相比,骨折模型在相同内固定时刚度更高。内侧支撑板的使用可增加模型的刚度,但ICS模型的增加幅度超过FNS模型。ICS固定模型的骨折端位移超过FNS模型。结论:对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骨缺损模型,FNS较ICS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ICS+内侧板有助于增强治疗的稳定性,但建议采用非锁定板;FNS具有抗剪切... 相似文献
10.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于清醒状态及X线透视机监视下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MRI/CT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持续闭合牵引复位时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损伤至开始牵引复位的间隔平均为31 h(6~52 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患者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 I扫描。[结果]治疗前MRI显示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存在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ASIA神经功能评级分别为:C级7例,D级5例,E级4例。16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复位成功后再次MRI扫描显示:6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接近自动回纳,4例仍维持原样;3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维持原样,另1例转变为椎间盘突出。平均牵引重量为19 kg(10~32kg),平均牵引时间为53 min(30~135 min)。[结论]当患者处于清醒及检体合作的状态下通过动态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根据全身及局部状况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