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比较法洛四联症(TOF)小儿心脏手术时采用不同麻醉诱导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92例TOF患儿完全随机分成A、B、C组.A组患儿(31例)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B组患儿(31例)吸入8%七氟烷,待患儿入睡后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C组患儿(30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舒芬太尼2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动脉穿刺置管和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吸人七氟烷-空氧混合(1∶1)气体复合舒芬太尼2.5 μg/(kg·h)、顺式阿曲库铵100 μg/(kg·h)、丙泊酚4 mg/(kg,h)连续输注.记录患儿麻醉前(T1)、静脉给药后(T2)和气管插管后(T3)3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在动脉穿刺后即刻(T4)和机械通气30 min后(T5)各进行1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A、B、C组患儿T2、T3时点HR、SBP和DBP均明显低于T1时点(P<0.05),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T1时点(P<0.05).C组患儿T2、T3时点HR、SBP和DBP明显低于A、B组[T2:(128±18)次/min比(143±17)、(142±21)次/min,(90±19)mm Hg(1 mm Hg=0.133 kPa)比(95±18)、(97±14)mm Hg,(52±14) mm Hg比(55±22)、(54±18)mm Hg;T3:(118±23)次/min比(137±20)、(133±24)次/min,(85±17)mm Hg比(94±17)、(94±19)mm Hg,(47±15)mm Hg比(53±18)、(51±16)mm Hg;均P<0.05].3组患儿T5时点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T4时点[A组:(94±15)%比(88±14)%;B组:(92±12)%比(88±16)%;C组(91±15)%比(86±14)%;P<0.05].结论 TOF患儿采用氯胺酮肌内注射、七氟烷吸入或大剂量舒芬太尼麻醉不会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均适用于心脏手术时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患儿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8岁,体重14~40kg,随机分为4组(n=15),人室后开放手背静脉,稳定5 min.C组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0.2 ml·kg-1·h-1;R1组、R2组和R3组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3或0.5 μg·kg-1·min-1,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输注10 min开始靶控输注异丙酚,起始效应室浓度为1 μg/ml,逐渐递增至2、3、4μg/ml.分别于稳定5min、瑞芬太尼静脉输注10min、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达到l、2、3、4μg/ml稳定1 min及意识消失时记录BI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意识消失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意识消失时的BIS50、BIS95和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的EC50、EC95.BIS与OAA/S评分、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组、R1.组、R2组和R3组BIS与OAA/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0.90、0.87、0.82(P<0.05);BIS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0.90、-0.87、-0.92(P<0.05);与C组比较,其余3组患儿意识消失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降低,意识消失时间缩短,R2组和R3组意识消失时BIS升高,BIS50和BIS95升高,异丙酚EC50和EC95降低(P<0.05);与R1组比较,R2组BIS50和BIS95升高,R3组异丙酚EC50和EC95降低(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下,采用BIS监测患儿麻醉深度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舒更葡糖钠对小儿扁桃体术后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年龄3~6岁,体重12~23 kg,ASA分级I~II级拟行择期小儿扁桃体手术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X组),每组30例。肌松监测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模式,术毕待T2出现时,S组患儿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1,X组患儿注射新斯的明40 μg·kg-1和阿托品20 μg·kg-1拮抗肌松残余。记录患儿TOF值,从给药到恢复至90%的时间以及术毕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观察两组患儿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记录舒更葡糖钠给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S组TOF值恢复至90%的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X组显著缩短,分别为1.4±0.2 vs 8.5±1.8 min、3.8±1.1 vs 10.7±1.2 min,P值均<0.01。与X组比较,S组患儿给药前后心率更加平稳;两组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与呕吐和再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舒更葡糖钠可以快速有效拮抗小儿扁桃体术后罗库溴铵残余的肌松作用,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对患儿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分析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急性阑尾炎患儿应激反应及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儿童急性阑尾炎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法分成瑞芬太尼—异丙酚组(R组)和芬太尼—异丙酚组(F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应激指标,记录手术完成后两组患儿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等复苏情况。结果:手术开始后两组在手术开始10 min(T1)、30min(T2)的NE、E、Cor、ACTH的浓度均比术前5 min(T0)高,并且术中各时点R组的应激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F组;拔管后30 min R组Ramsay评分明显小于F组,拔管60min后R组FLACC评分明显小于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有效抑制急性阑尾炎患儿的术中应激反应,使手术更加安全;并且患儿术后麻醉复苏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5.
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穿刺置管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置管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置管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置管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置管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 探索短期输注依托咪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11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级患儿,静脉持续输注依托咪酯60 μg·kg-1·min-1直至双频谱指数(BIS)值降低到50以下。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标本并测定依托咪酯血浆浓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依托咪酯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协变量对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起始分析提示一室、二室和三室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分别为61、-63和-77,小儿依托咪酯药代动力学最适合用三室模型描述,基于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模型拟合后目标函数进一步减少,未发现有显著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其他协变量。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典型值为:V1=6.53×(体质量/70)(L), V2=12.4×(体质量/70)(L),V3=27.3×(体质量/70)(L), Cl1=1.23×(体质量/70)0.75(L/min), Cl2=1.42×(体质量/70)0.75 (L/min)和Cl3=0.35×(体质量/70)0.75。结论 年龄不影响依托咪酯的药代动力学,提示其代谢途径出生后即已成熟;体质量以异速生长方式影响依托咪酯的药代动力学,提示较小体质量的儿童单位体质量需要更高的输注剂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68.
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小儿靶控输注系统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婉花  陈冰  李娟  原永芳  顾洪斌 《中国药房》2008,19(20):1547-1550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方法,评价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Pediatric模型)的性能。方法:将14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根据手术情况,在TCI-Ⅲ型丙泊酚靶控输注中预设不同血浆靶浓度,抽取静脉血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比较靶控输注时预设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丙泊酚血药浓度在19.26~9 63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检测限为0.38ng·mL-1;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58%~94.4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45%~102.68%,日内与日间RSD均<3.75%。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1.05%、9.12%和17.55%。结论:本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结果可靠,可用于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测定。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可满足临床小儿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艾司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EA)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择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2~7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化原则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期间艾司氯胺酮组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予右美托咪定0.3μg/kg静脉注射,术中均予以体积分数为0.02~0.03七氟烷与体积分数为0.5氧气吸入维持。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分别于术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拔管即刻(T2)记录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儿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麻醉后EA、术后疼痛、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0、T1、T2时间点,两组间患儿的心率和MAP的差异均...  相似文献   
70.
本文比较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全凭静脉麻醉与氧化亚氮/异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和增殖体切除术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