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张马忠 《上海医学》2013,(8):659-661
1842年,Long将乙醚麻醉应用于7岁患儿脚趾截除术,随后出现的麻醉药三氯甲烷的化学性质稳定、起效迅速,但其高死亡率使得法律规定只有临床医师才能实施麻醉。三氯甲烷比乙醚更适用于婴儿和儿童,但存在麻醉过深的危险。此后的20多年,小儿麻醉进展主要是对保持儿童睡眠状态的方法学的进行改进。氧化亚氮(笑气)和氯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氯胺酮用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儿行药物诱导睡眠气道镜检查(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 DISE)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OSAS患儿70...  相似文献   
114.
本院于2004年9月成功地为一对胸腹联体婴儿进行了分离手术,对其中1例同时进行了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现报道如下。联体婴儿A婴和B婴均为女性,胎龄39周,经剖腹产娩出后发现从胸骨上部至脐部有20cm相连,呈面对面侧卧位。经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磁共振、CT和心导管造影检查后发现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小儿腺样体消融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腺样体消融伴或不伴扁桃体摘除术患儿9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2~9岁,体重13~36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0.2mg/kg (K1组)和0.5mg/kg (K2组)。记录患儿苏醒期(0、15、30min、2、6、12h) FLACC评分,若FLACC>4分,给予曲马多和双氯芬酸钾肛栓补救镇痛。记录3组患儿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及腹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1和K2组在苏醒早期(0~30min) FLACC评分显著降低,补救药使用率显著减少(P<0.05)。与K1组比较,K2组苏醒期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苏醒时间延长(P<0.05)。3组在2h后FLACC评分、手术及麻醉持续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腹痛及头痛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静脉给予0.2mg/kg和0.5mg/kg氯胺酮均能显著减少小儿腺样体消融术后早期疼痛,但0.5mg/kg组可能导致苏醒时间延长,0.2mg/kg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总结改良心包隧道技术治疗竖直型弯刀综合征的单中心临床结果,优化该病种的手术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方法根据弯刀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θ对弯刀综合征进行形态分型,定义θ≤45°为竖直型,θ45°为水平型。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采用改良心包隧道技术治疗9例竖直型弯刀综合征患者,手术将弯刀静脉与右侧心包壁吻合,再建立心包隧道将其引流入到左心房。手术均同期矫治合并的心内畸形。结果全组9例患儿,年龄为0.3~12.0岁;体质量为3.5~21.0 kg。无住院手术死亡。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36~264 h。采用心包隧道技术手术后无残余弯刀静脉回流梗阻。随访8例,随访时间为6~96个月,弯刀静脉均无远期回流梗阻,7例无肺动脉高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根据弯刀静脉的解剖形态,对竖直型弯刀综合征患者选择心包隧道技术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19例,ASA Ⅰ或Ⅱ级.丙泊酚3 mg/kg在上肢静脉约30 S左右注射完毕,注药后1、2、4、6、10、15、30、60、90、150、210、300、420 min从右颈内静脉抽取1.5 ml全血.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3p87软件包拟合总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最终药代动力学参数:清除速率常数(k10)0.1616/min,1室向2室转运速率常数(k12)0.0640/min,2室向1室转运速率常数(k21)0.0062/min,分布半衰期(T1/2α)4.1176 min,清除半衰期(T1/2β)123.9559 min,清除率(CL)0.0745 L·min^-1·kg^-1,中央室分布容积(Vc)0.9505 L/kg,表观分布容积(Va)27.4100 L/kg.未发现体重等变量和各个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有线性方程可建立.结论 丙泊酚在儿童的药代学模型呈二室模型,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比较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勃脉力A)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在小儿应用中的差别.方法 择期骨科和普外科大手术患儿60例,ASA I~Ⅱ级,男35例,女25例,年龄2~10岁,体重12~41 kg.所有病人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电解质紊乱.术中输液随机分为二组,Ⅰ组(n=30)输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Ⅱ组(n=30)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输液前(T1)、输液30 ml/kg后(T2)测定动脉血气、电解质和乳酸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儿输液前、输液30 ml/kg后及组间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也未见心律失常;组间及组内输液前后动脉血气pH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段各组血清钾、钠、剩余碱和葡萄糖降低(P>0.05);但Ⅰ组血钙降低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T2时段的碳酸根和二氧化碳分压均有增高(P>0.05),且组内、组间的乳酸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未超出正常范围.结论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的钠/氯比值接近生理,镁和钾含量更符合生理浓度;能有效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电解质及循环血容量,不影响血中乳酸含量和pH值,更适用于肝功能不良、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及大量输入晶体液的儿科患者.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使用Sonoc 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分析仪)监测非紫绀型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先心病患儿60例,分为非紫绀型(N组,n=30)和紫绀型(C组,n=30)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0 m in后(T2)抽颈内静脉血,检测激活凝血时间(SonACT)、凝集速率(Clot Rate)、血小板功能(PF)并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组内比较:与T1相比,T2时点N组与C组患儿的SonACT、Clot Rate、PF均发生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T2时点,N组与C组间的C lotRate有统计学差异(P<0.01);N组与C组患者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非紫绀型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凝血功能降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Clot Rate在体外循环前后均低于非紫绀型,因而术后更易发生出血;Sonoclot分析仪能准确反映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适用于儿童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0.
背景咪达唑仑是一种苯二氮革类镇静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该药引起的矛盾反应(paradoxicalreactions,PR)却没有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目的提高对咪达唑仑引起的PR的认识,从而不断提升咪达唑仑镇静的质量。内容介绍咪达唑仑PR的概念、发生机制,并且分析了各种相关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的利弊情况。趋向PR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随着对PR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能够有更好的方法应对P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