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6篇
中国医学   456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正>原发性膜性肾病(MN)临床常表现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多数出现钉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下有沉积物,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沉积。我们选用环孢素A,联合中量激素及中药,配合对症支持治疗,与环磷酰胺联合足量激素治疗进行对照,结果发现有效率及缓解率明显提高,激素不良反应亦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7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35例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48%(95%CI=81.60%~99.3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1.43%(95%CI=56.46%~86.4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244 6,P=0.025 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其收益为OR=0.26(95%CI=0.07~0.93),NNT=5(95%CI=2.75~57.14)。  相似文献   
133.
李翰卿是经方名家,他格外重视对《伤寒论》的认真学习和临床应用.李翰卿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是重视疑似病证的鉴别诊断、重视兼夹病证的判断处置、认真对待方药分量和加减化裁.其重视伤寒方剂临床广用一端,尚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134.
王海萍  白震宁 《陕西中医》2012,(9):1189-1190
目的:阐明井穴可补可泻的作用,并非只泻而不补。方法:围绕井穴的补泻作用,本文从"井穴"补泻作用的客观存在以及井穴补泻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结论:看待井穴要一分为二,井穴有泻实的一面,同时也有补虚的一面。针灸临床中选用井穴治病,要辨证论治,因证选穴,并施行恰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补泻效果。  相似文献   
135.
王小芸  赵怀舟 《光明中医》2012,27(12):2400-2401,2403
通过对现存陈氏儿科医籍的整理学习,认为其在儿科疾病的论治中时时顾护脾胃,多用益气健脾之剂,同时兼以疏肝,防止木克脾土。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小叶锦鸡儿黄酮类成分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阿司匹林(12.5 mg.kg-1)作为阳性对照,小叶锦鸡儿总黄酮(CMF)按照25,50,100 g.kg-1剂量,灌胃给药4周,观察给药后对MCAO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并测定其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η),血小板聚集率(PAg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通过比较各组大鼠血流变学指标η(mPa.s),PAgT(%),EAI,IR,DI时发现,阿司匹林组[(1.71±0.08)mPa.s,(56.49±3.74)%,8.83±0.59,3.94±0.22,0.69±0.08)];CMF中剂量组[(1.72±0.11)mPa.s,(57.67±4.31)%,8.30±0.92,3.99±0.22,0.73±0.06)]、高剂量组(1.57±0.10)mPa.s,(55.59±4.58)%,7.83±0.58,3.65±0.17,0.70±0.07)较模型组大鼠[(1.96±0.09)mPa.s,(65.69±4.59)%,10.75±0.79,4.89±0.17,0.45±0.05)]的η,PAgT显著降低、红细胞参数EAI,IR显著降低,DI升高;通过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SOD(U.mL-1)活性、MDA(nmol.mL-1)含量时发现,与模型组(50.21±10.74)U.mL-1,(1.61±1.07)nmol.mL-1相比,CMF低剂量组(55.45±11.67)U.mL-1,(1.38±0.96)nmol.mL-1、中剂量组(60.23±13.59)U.mL-1,(1.17±0.44)nmol.mL-1、高剂量组(64.58±9.36)U.mL-1,(1.08±0.42)nmol.mL-1均可提高MCAO大鼠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CM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降低血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研究巨淋巴结增生症及其合并副肿瘤天疱疮(PNP)的临床、病理、CT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不伴有PNP及肺部异常的14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大部分无症状,极少数仅有下腹部不适或隐痛。伴发PNP及肺部异常的患者,其临床表现、CT及病理学特点等都较特殊。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8例,混合型1例。CT扫描:18例表现为直径2.5~15 cm的单发结节或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左颈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直径1.5~5 cm;17例边缘光滑,10例密度均匀;7例钙化,均表现为中央区多发散在斑点状分支状钙化,其中5例伴周围散在多发斑点、条状钙化,1例同时伴有周边壳状及环状钙化;形态呈圆柱状或椭球形及球形;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结论 CT扫描是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CT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在明确诊断、指导手术及评价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伴发PNP及肺部异常的病例,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体内巨淋巴结增生症瘤样病变为治疗和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剂用药规律,挖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组方,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门诊处方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剂160首,分析得出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有赤芍、白芍、枳壳、麦芽等61种,核心组合模式116组,其中对药43组,角药46组,4味及以上药物组合27组,并演化得到12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姜良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即擅用角药,多以柔肝疏肝立法,通补结合,用药轻灵,主张从状态辨治,注重扶正驱邪。  相似文献   
139.
葛亮  王晞星 《光明中医》2016,(15):2175-2176
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在患者不能耐受化疗、局部治疗等各种西医治疗的情况下,中医药的介入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晞星教授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现选取1例典型病例,为今后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石瑾  徐利东  朱红 《山西中医》2014,30(10):20-2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OLP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中药,西药及中西药联合方法进行治疗。西药组在病损基底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根据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的OLP患者自拟中药方,口服汤剂,连续服用1个月;中西药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个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7.88%(95%CI=71.75%~96.80%);中药组为81.82%(95%CI=68.66%~94.98%);西药组为69.70%(95%CI=53.92%~85.48%);3组比较(χ2=5.358 1,P=0.072 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有效病例停药3个月后随访,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27.59%(95%CI=11.62%~44.28%);中药组为40.74%(95%CI=22.21%~59.27%);西药组为73.91%(95%CI=63.70%~82.14%);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1,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的证据不足,其收益为OR=0.32(95%CI=0.09~1.14),NNT=6(95%CI=2.64~70.02),其OR、NNT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分布明显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证据充分,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收益为OR=0.13(95%CI=0.04~0.46),NNT=2(95%CI=1.36~5.27);中药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收益为OR=0.24(95%CI=0.07~0.71),NNT=3(95%CI=1.65~17.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