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2.
马小龙  陆建平  刘崎  金爱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9):976-981
目的:比较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和钆对比剂在磁共振图像上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异同。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8周,存活18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只。使用磁共振在心电门控下对两组兔主动脉斑块进行检测,再给对照组注射钆对比剂,实验组注射USPIO对比剂,并分别于注射后即时、24、36和48 h进行扫描。扫描序列为二维时间飞跃法、快速自旋回波T1WI、脂肪抑制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比较各组兔主动脉硬化斑块内增强前后以及增强后不同时期的脂肪抑制T1WI和T2WI,对比噪声比(CNR)值变化差异。将两组动物处死后取出胸主动脉进行大体普鲁士蓝染色和切片显微镜观察。结果:对照组主动脉硬化斑块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显著强化,CNR值明显上升,24 h后回归注射前状态;T2WICNR值轻度下降,24 h后回归正常。实验组硬化斑块注射USPIO后T1WI显著强化,CNR值明显上升,24 h后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注射前,48 h和72 h后CNR值持续上升;T2WI注射后信号显著降低,24 h后CNR值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注射前,48 h和72 h CNR值持续下降。实验组兔胸主动脉和切片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对照组显示阴性。结论:相对于钆对比剂,超顺磁性、超长时间的血浆半衰期以及能够被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的特性,使得常规剂量的USPIO可以同时引起强化组织信号在T1WI及T2WI上显而易见的变化,并且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MRI多序列合理应用和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于纵隔(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例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胸腺)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胸腺瘤(癌)进行鉴别,归纳总结原发于纵隔(胸腺)淋巴瘤的MRI特征性表现.结果 9例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中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5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前驱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与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比较:①淋巴瘤发病年龄明显较胸腺瘤、胸腺癌轻,为(29.7±17.0)岁.②肿瘤边缘模糊征象,淋巴瘤发生率与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本组1例淋巴瘤可见假包膜,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未见此征象;④分叶征,淋巴瘤发生率明显高于胸腺瘤,而与胸腺癌无明显差异.⑤延迟期"边缘环形强化"征象,淋巴瘤发生率高于胸腺瘤及胸腺癌.其他征象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 多种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综合应用在对原发性胸腺淋巴瘤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灶呈爆米花样钙化。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延迟后上述病灶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1例爆米花样钙化各期均未见强化;本组1例多发病灶者共发现8个病灶,最大径1.2~9.5cm不等,CT显示脾上极1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边缘弧形钙化。其余病灶为实性结节或肿块,以等低密度为主,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弥漫性、渐进性强化。结论: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显示脾内等或稍低密度实性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时有助于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成人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10-2006-03收治的21例成人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中发生在膝关节周围8例,骨盆4例,胸椎1例,股骨上段及股骨颈4例,桡骨远端1例,上下颌骨各1例,肋骨1例.19例原发,2例分别继发于骨巨细胞瘤和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平片显示病变区骨质破坏或增生,可显示不同的骨膜反应,显示瘤骨8例,软组织肿块14例,病理性骨折3例,发生在长管状骨的13例中显示髓腔扩大8例.CT表现与X线平片基本相似,但对于瘤骨和骨膜反应的显示更清晰.MRI主要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或以低、等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及范围显示更清楚,CT及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中等至明显强化,以边缘强化更显著.8例行DSA检查,显示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有紊乱幼稚的肿瘤血管,同时行经动脉化疗栓塞.结论 X线平片、CT、MRI三者结合能为本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DSA不仅提供诊断信息,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技术在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CT、MRI资料,分析总结影像学在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本组68例周围性面瘫中影像学能明确定位45例(66.2%).病因分别是耳部先天畸形时伴面神经管异常2例,外伤性面瘫25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合并胆脂瘤10例,肿瘤11例及Bell's面瘫20例.除Bell's面瘫影像学无异常发现外,其他均准确发现病变并提示诊断.结论 合理运用CT、MRI技术,对耳部先天性发育畸形、脑外伤、慢性中耳乳突炎及肿瘤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7.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8.
目的总结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的CT影像学特征及良恶性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分支型IPMNs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胰腺实质内单囊肿块4例,多囊肿块9例,囊实性肿块5例;4例肿块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7例伴胰管轻度扩张,1例伴胆管扩张;术前CT诊断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1.7%,准确率为83.3%。结论分支型IMPN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对术前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
近10年来,MRS日益广泛地用于乳腺、肝脏、前列腺等体部器官,通过对组织内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用于体部肿瘤和其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评价。较之31P-MRS,1H-MRS的SNR高,实施方便。本文就1H-MRS在体部器官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DWI对评价转移淋巴结早期放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建立转移性淋巴结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放疗组(16枚淋巴结)与对照组(10枚淋巴结),分别于放疗前、后第1、3、7天进行常规MR及DWI检查,测量淋巴结的体积和ADC值。对两组淋巴结ADC值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对每个时间点两组淋巴结体积和ADC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放疗组4枚淋巴结第7天出现坏死,呈长T1、T2信号,且放疗后第1天淋巴结ADC值下降(1.04±0.17)×10-3 mm2/s,第3、7天逐渐升高 。放疗后第7天两组淋巴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7,P<0.05),放疗后第3、7天ADC值与放疗前及放疗后第1天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值能用于观测动物转移性淋巴结的早期放疗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