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2.
患儿,女,1岁7月。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左颞部可触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肝脏右肋下3.0cm,脾脏左肋下刚及。辅助检查:Hb102g/L,WBC12×10~9/L,N0.39,L0.38,幼稚细胞0.23,血小板100×10~9/L。骨髓幼稚细胞0.935,淋巴结活检组织象上由未分化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巨噬细胞散在于肿瘤细胞之中,呈现星空现象。经COAP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表浅淋巴结消失,骨髓达部分缓解,自动出院。病程5个月出现眼球突出及左侧肢体瘫痪,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183.
乳腺鳞状细胞癌少见,现报道1例.患者女,52岁.1989年6月发现乳头内下方有核桃大肿物,伴有轻痛感.10月在纽约Baffalo总医院活检病理报告:右乳鳞状细胞癌.活检后肿物增长  相似文献   
184.
目的:提供颈动脉狭窄影像与手术、病理对照的初步研究资料,方法:8例颈动脉行DUS、MRA、CTA检查,后行重度狭窄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影像-病理对照。结果: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达70%-99%,狭窄侧脑部梗塞灶多于无狭窄侧分布区,狭窄部位与术前DUS、MRA、CTA所示相符,DUS评估狭窄程度相符6例,MRA相符7例,CTA8例。CTA显示为高密度斑块者,DUS回声强,MRA为低信号,病理见钙化灶及纤维组织;CTA为低;等密度者,DUS回声低,MRA信号强度不均,斑块镜下显示无定形坏死物质及积聚脂质的泡沫细胞,结论:DUS、MRA、CTA结合使用能提高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CTA对斑块的观察更为直观,确切。  相似文献   
185.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极为罕见的肿瘤,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本文结合临床及病理详细地报告1例原发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186.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PMR)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犬 2 2只 ,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建立犬心肌缺血模型后 ,随机分为 PMR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不予处理 ,分别于术后 2 4h,1周 ,1,3月观察。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SPECT)、超声心动图 (U CG)及心肌病理组化染色观察打孔部位心肌的灌注、功能及激光孔道的变化。结果 :PMR组心肌灌注缺损较术前减轻 2~ 3分 ,对照组心肌灌注损伤仍为 2~ 3分 ,PMR组静息状态下心肌射血分数从术前 (4 0 .2± 3.5 ) %增加为术后 (5 1.6± 3.0 ) % ,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心肌射血分数从术前 (4 2 .7± 2 .6 ) %增加为术后 (4 5 .3± 2 .8) % ;心肌打孔孔道急性期保持开放 ,但早在术后 1周即已闭塞 ,远期孔道及周边有新生小血管形成 ;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打孔区域微血管密度为 46± 7条 /视野 (× 10 0 ) ,对照组为 16± 4条 /视野 (× 10 0 ) (P<0 .0 5 )。结论 :PMR使缺血心肌的供血和功能得到改善 ,通过通畅的激光孔道向缺血心肌供血可能不是 PMR的治疗机制 ,而激光孔道及其周围新生微血管的形成已发生导致心肌内固有的微循环及其辅助循环的结构重构 ,可能是 PMR术后心肌缺血改善及局部心肌舒缩功能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7.
胰腺腺泡细胞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化染色,5例做电镜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岁,男性9例,女性5例。肿瘤平均大小为6cm×5cm×4.5cm,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切面呈灰褐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小梁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14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和CgA少数细胞呈散在阳性,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为阴性。14例中6例于术后8~18个月内复发,4例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转移。14例患者术后均死于肿瘤,存活时间13~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在细胞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方面均与胰腺导管细胞肿瘤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不同。  相似文献   
188.
异位甲状腺及其误诊误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异位甲状腺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减少其误诊、误治。方法:报告4例异位甲状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异位甲状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及其误诊、误治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4例异位甲状腺患者均被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其中3例发生良、恶性肿瘤。结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对异位甲状腺的认识不足和缺少细致缜密的检查是导致其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9.
张润岐  张冠军  田蓉 《医学争鸣》2006,27(8):706-708
目的:观察4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合文献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和预后. 方法: 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SP法对4例IMPC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 结果: 4例乳腺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无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体检查. 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排列,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 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 免疫组化染色EMA阳性部位在癌细胞巢团或微乳头状、腺管的外表面. 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0.
肠型白塞氏病属少见疾病,合并外科并发症者处理很棘手,作者近5年收治2例,并收集1979年至1995年间国内12篇文献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共24例就治疗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13~61岁,平均年龄34.6 岁,50岁以下21例。1.2 主要症状及外科并发症 口腔、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皮肤损害4个主要症状分别为22例(91.67%)、22例、16例(66.67%)、11例(45.83%)。具有4个主要症状4例,3个主要症状13例,2个主要症状7例。从诊断白塞氏病至因肠并发症手术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26年,平均6.8年。并发症有急性肠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