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LG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例鼻部PLGA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LG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女各半。受累部位单侧鼻腔2例,双侧鼻腔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和鼻出血,或伴流涕和嗅觉减退。光镜下肿瘤呈现细胞形态单一,组织结构多样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S-100、SMA、Vim阳性,部分病例EMA和CEA阳性,而p63和GFAP阴性。结论: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非常罕见,具有和小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非常重要,免疫组化Vim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对依替米星在大鼠肾脏中的蓄积及其致肾小管毒性的影响。方法将48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8组,即溶媒对照组、细胞色素C组、依替米星10 mg/kg组、依替米星10 mg/kg+细胞色素C组、依替米星30 mg/kg组、依替米星30 mg/kg+细胞色素C组、依替米星100 mg/kg组和依替米星100 mg/kg+细胞色素C组,每组6只。溶媒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细胞色素C组腹腔注射细胞色素C 100 mg/(kg.d);单用依替米星各组分别腹腔注射依替米星10、30、100 mg/(kg.d);依替米星加用细胞色素C的3组先尾静脉注射细胞色素C 100 mg/(kg.d),约30 min后再分别腹腔注射依替米星10、30、100 mg/(kg.d)。每组大鼠均连续给药3 d,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处死大鼠,摘取双侧肾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组织中依替米星蓄积量,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用CMIAS-Ⅱ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凋亡阳性细胞数密度。结果大鼠肾组织中依替米星浓度如下:依替米星10、30和100 mg/kg组,其浓度分别为(69.3±16.9)、(221.8±66.8)和(305.9±35.5)μg/g;依替米星加细胞色素C组,其浓度分别为(39.0±18.4)(P<0.05)、(121.5±34.2)(P<0.05)和(266.7±43.7)μg/g。大鼠肾小管上皮凋亡细胞数密度如下:依替米星10、30和100 mg/kg组,其密度分别为(266.8±15.4)、(527.7±208.7)和(528.8±145.3)个/mm2;依替米星加细胞色素C组,其密度分别为(97.2±15.4)(P<0.01)、(162.4±36.6)(P<0.01)和(472.5±70.1)个/mm2。结论细胞色素C可抑制依替米星在肾组织中的蓄积进而抑制其所致肾小管毒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5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皮肤暗红色包块。镜下肿瘤细胞轻度异型,呈血管瘤样结构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和CK14强(+),CD34、CD31和FⅧ(-)。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电镜下肿瘤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质内可见张力丝。结论免疫组化、电镜及临床表现是正确诊断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患者男,32岁,因"右肺上叶中心型小细胞癌放、化疗后1年,右颞叶及双额叶多发转移,全脑放疗后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胯部疼痛20天"人院.疼痛以右侧为著,夜间加重,伴尿潴留、右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双侧髋关节压痛明显,叩击痛强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相似文献   
105.
李德昌  岳颖  任力 《中国医药》2012,7(5):598-600
目的 探讨肾恶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MRAML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巨检:肿瘤大,灰黄色,质软,边界欠清,伴显著出血坏死.镜检:肿瘤组织示上皮样细胞、平滑肌样细胞以不同比例出现,可见厚壁血管,核分裂象明显,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及灶状坏死区域.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黑色素-A、兔抗人波形蛋白、肌动蛋白,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鼠抗人上皮膜抗原、S-100;Ki67增殖指数<10%.诊断为(肝脏、右肾后)恶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MRAMC相当罕见,无特异的临床表现,需要根据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做出正确诊断.上皮样RAML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患者术后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了解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情况,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重点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以糖尿病足为发病形式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女性,66岁,患糖尿病38年,右足第一趾溃烂1年.因右足第一趾坏疽程度重、骨质有破坏而行右足第一砳趾关节截断术+清创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索瘤.进行截趾治疗,去除病灶,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HMB-45(++),Ki-67 (70%),S-100(+),EMA(-),CK8(-),CK18(-),Vim(+++),CD31(-),CD34(-),LCA(-),MalenA(++),Bcl-2(++).术前并进行全身状况的评估,及早发现病情.结论 以糖尿病足为首发表现的恶性黑色素瘤罕见,恶性度高,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对发生于趾端的恶性黑色素瘤应注意与糖尿病足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系统在脱落细胞学及术中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4 240例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宫颈样本1 676例,胸水样本279例,腹水样本96例,心包积液样本16例,尿液样本438例,脑脊液样本53例,支气管刷片及灌洗液样本96例,组织学印片1 413例。分别制成薄层细胞片,Feulgen染色,DNA倍体分析系统进行细胞核DNA含量分析。结果:腹水、心包积液、尿、脑脊液、痰、支气管刷片及灌洗液、组织学印片的阳性率分别为28.13%、18.15%、22.37%、0、7.15%、48.96%、39.99%。其中92例DNA倍体分析与宫颈活检进行比较,其敏感性为77.78%,特异度为66.15%。128例胸水DNA倍体分析结果与胸水良恶性比较,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1.11%和100.00%。结论:DNA倍体分析系统在脱落细胞学及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中有更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王妍  任力 《空军医学杂志》2011,27(4):220-221,235
临床病理研究证实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随着淋巴管生长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的发现,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是否存在新生的淋巴管及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而乳腺癌转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淋巴道转移.本文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生成机制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并介绍如下.1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1.1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famliy,VEGF)是一类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及胎盘生成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1].VEGF家族中影响淋巴管形成的成员主要是VEGF-C和VEGF-D,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是一种较特异的淋巴管生成因子[2],诱导肿瘤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的淋巴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最早发现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国外研究发现,VEGFR-3在胚胎发育早期可以存在于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而晚期仅存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1].  相似文献   
109.
在常规病理技术工作中,通常使用硝酸、盐酸、甲酸为主的脱钙液以及以铬酸和螯合剂配制的脱钙液等。有些脱钙液对组织损害小但脱钙速度缓慢,还有些脱钙液配制繁琐操作步骤多,如AFIP甲酸-柠檬酸钠液等。我们采用快速微波  相似文献   
110.
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例 1 ,男性 ,62岁。主诉头晕。例 2 ,男性 ,73岁。头晕并TIA。 2例于手术前均先作头颅MRI,后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 (DUS)、MRA、CT血管造影 (CTA)。例 1同时行DSA。病人于影像检查确诊后 2个月内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狭窄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后行硬化斑块影像与病理对照。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组测量方法和标准 ,动脉狭窄 70 % 99%为重度。在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的近端分离并切除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例 1 ,左侧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狭窄同侧头部MRI未见异常。斑块质地较硬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