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目的探讨MRI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腔内肿块呈混杂信号影,7例肿瘤形态似"蜂窝"状或"葡萄"状,9例在肿块周围、子宫腔内及肌层可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6例宫旁两侧可见增多、迂曲血管影,增强扫描后9例病灶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其中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病灶中央可见血管样强化的"血湖"状表现,3例显示病灶侵犯、突破浆膜层。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和分析1例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患者的病理学特征、hTERT蛋白表达和EBERs基因表达.结果 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较小,呈上皮样,为圆形、卵圆形,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簇状,细胞质弱嗜酸性或呈透明状;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2~4)个/50HPF,细胞无异型.间质黏液样变、胶原样变明显.肿瘤内可见巨菊形团,巨菊形团中央为嗜伊红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TERT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s基因表达阴性.结论 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类型肿瘤,倾向于良性,局部手术切除多能治愈.肿瘤细胞hTERT阳性,提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端粒酶的激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细胞EBERs基因阴性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无关.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高表达,说明该肿瘤可能对雌激素、孕激素有比较高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大肠腺瘤和42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TG、p5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TG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4%(3/42),p53蛋白未见阳性表达;PTTG、p53蛋白在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0%(41/50)和90.00%(45/50),表达强度均未达到过度表达标准;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0%(37/42)和95.24%( 40/42),其中部分呈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分别为45.24%(19/42)和69.05%( 29/42).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低于大肠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PTTG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但在大肠癌组织中,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05).此外,PTTG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则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TTG、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组织中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观察可以作为大肠腺瘤癌变的分子指标;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过度表达,PTTG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TTG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1岁。因颈前疼痛伴心悸、乏力、体重下降1个月来门诊就诊。体检:脉搏120次/min,口腔温度37.1℃,体重52kg,身高160cm,甲状腺增大,左叶明显大于右叶,且压痛明显。其余体检无异常。T3497ng/L(正常800~2000ng/L),T4213μg/L(正常51~141μg/L),sTSH<0.005IU/L(正常0.27~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A1(the high mobility group A1,HMGA1)在垂体腺瘤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腺瘤侵袭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HMGA1蛋白在侵袭与非侵袭性腺瘤、复发与非复发性腺瘤表达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52例腺瘤HMGA1均呈阳性表达,信号定位细胞核分布较均匀。 HMGA1蛋白的表达率,在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腺瘤间( P=0.79),不同免疫表型腺瘤间(P=0.2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与非侵袭性腺瘤((0.50±0.20) vs(0.24±0.17),P =0.000)),复发与非复发性腺瘤((0.60±0.20)vs(0.24±0.18),P=0.000)),微腺瘤、大腺瘤与巨大腺瘤((0.18±0.17)vs(0.40±0.23)vs(0.52±0.20),P=0.03)),HardyⅠ级、Ⅱ级与Ⅲ-Ⅳ级腺瘤((0.18±0.17) vs(0.30±0.20) vs(0.50±0.20),P=0.00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MGA1预测腺瘤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0.90)。当HMGA1表达率49.2%时,对腺瘤复发预测的特异性达90.5%,敏感度71.4%。结论 HMGA1表达水平与腺瘤的体积、侵袭性及复发显著相关,其预测腺瘤复发风险的准确度较高;HMGA1表达特点有利于病理医师对其准确与可重复性判读。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MR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动态增强表现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动态增强MRI征象及病理表现,图像分析包括HCC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强化表现,动脉期强化强度,病理分析包括癌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结构类型。结果 根据动脉期,门脉期信号强度及其演变分为Ⅰ,Ⅱ,Ⅲ型动态强化类型,Ⅰ型为动脉期强化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门脉期低于肝实质;Ⅱ型为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Ⅲ型为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均低于肝实质,35例中Ⅰ型强化19例,Ⅱ型12例,Ⅲ型4例,Ⅰ型强化中分化差的HCC比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精确检验,P=0.007),Ⅱ型强化中分化好的HCC比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精确检验,P=0.011),实体型与硬化型主要表现Ⅰ型强化,梁索型及假腺管型Ⅰ型和Ⅱ型强化均较多见,动脉期不同强化程度HCC其癌细胞分化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强化的HCC以分化差多见。结论 MR动态增强类型可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HCC的血供,可为HCC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无创的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212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92例,术中予以腹腔温热灌洗化疗(丝裂霉素30mg、顺铂100mg溶于蒸馏水2000ml中,加温至43℃~45℃,灌入腹腔保留30min后吸尽)和术后氟尿嘧啶(5-FU)10~15mg/kg、丝裂霉素(MMC)0.1~0.15mg/kg、阿霉素(ADM)0.5~1mg/kg静脉化疗,每周1次,2~3次为1疗程;对照组120例,术中用蒸馏水2000ml常规冲洗,术后按上述方法单纯静脉化疗。对两组患者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率及1、3、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内腹腔种植转移率分别为14.1%和37.5%(P<0.01)。观察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68.5%和52.2%;对照组为95.0%、56.7%和37.5%,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温热灌注化疗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对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种植转移复发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croRNA(miR)-2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宫颈鳞癌SiHa细胞中PDCD4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宫颈鳞癌SiHa细胞分3组,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miR-21调控组转染miR-21抑制剂的ASODN,miR-21抑制剂阴性对照的ASODN,空白对照组不转染。Cell Titer和荧光TUNEL分别检测转染前后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实时RT-PCR检测miR-21和PDCD4m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靶蛋白PDCD4表达。结果 AS-miR-21组与阴性、空白对照组相比,SiHa细胞生长明显抑制,而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7±0.52)%、(3.6±0.17)%和(3.4±0.36)%;细胞周期结果显示AS-miR-21组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时RT-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下降而PDCD4表达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DCD4表达AS-miR-21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AS-miR-21可有效抑制miR-21在宫颈鳞癌SiHa细胞中的表达并上调PDCD4基因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是一种人体软组织填充剂,主要用于注射隆乳,大量文献报道它会引起乳房硬结、感染、凝胶移位、乳房变形、乳腺增生甚至乳腺癌等并发症。目的:观察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乳腺的病理学改变。方法:收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病例35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S和AB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35例注射隆乳后的病例,26例发生了异物肉芽肿,发生率为74%(26/35);3例发生了乳腺癌,发生率为9%(3/35)。病灶内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囊腔完全由组织细胞、异物巨细胞和纤维组织填充。病变处和周围乳腺组织、脂肪及横纹肌组织均可见变性坏死,部分呈凝固性坏死。部分病例病变周围乳腺导管部分呈增生性改变,表现为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润癌,提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人体组织有毒性作用,会导致组织的变性坏死和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其和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宫颈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评价DWI在宫颈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确诊的宫颈癌66例,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MRI检查前均未进行任何治疗.观察原发肿瘤的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范围,进行分期,同时测量癌灶ADC值.将MRI分期、临床分期分别与病理分期、宫颈癌ADC值与FIGO分期、Ⅰ~Ⅱa期与Ⅱb~Ⅳ期宫颈癌ADC值进行对比.结果 (1)临床分期总准确度为66.7%,对浸润性癌(Ⅱb及Ⅱb以上)诊断的总准确度为71.4%,灵敏度为72.2%,特异性为80.0%;MRI分期总准确度为78.8%,对浸润性癌(Ⅱb及Ⅱb以上)诊断的总准确度为90.9 %,灵敏度为84.4 %,特异性为93.3 %.(2)宫颈癌ADC值与FIGO分期无相关性(r=0.144,P=0.247).宫颈癌Ⅰ~Ⅱa与Ⅱb~Ⅳ两组分期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宫颈癌MRI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的判定方面具有优势,MRI分期优于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