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30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划分为A、B和C组,各10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260周,并进行6年随访。比较3组患者治疗260周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载量、白蛋白(ALB)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随访6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9.00%)高于B组(78.00%)和C组(72.00%),P<0.05;且3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HBV DNA载量、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3组BUN和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随访,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7.00%、3.00%)低于B组(16.00%、5.00%)和C组(19.00%、9.00%),A组生存率(46.33%)高于B组(32.15%)和C组(21.62%),P<0.05;3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不同Child-Pugh分级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对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过表达/沉默GSTP1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获得过表达/沉默GSTP1基因的HepG2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细胞中GSTP1 mRNA表达水平;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的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kt、mTOR、p-Akt和p-mTOR的蛋白表达。 结果 经腺病毒载体转染后,成功获得过表达/沉默GSTP1基因的HepG2细胞;过表达GSTP1 基因后,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而沉默GSTP1基因后,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增高(P<0.05);过表达GSTP1基因后,p-Akt和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沉默GSTP1基因的结果则相反。 结论 过表达GSTP1基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沉默GSTP1基因则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3.
肝外胆管癌Bmi-1、Mdm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Bmi-1、Mdm2和Ki-67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和10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Bmi-1、Mdm2和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mi-1在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18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60.0 %,明显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P<0.05)。胆管癌组织中Mdm2的阳性表达率为56.7 %(17例),明显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的20.0 %(2例)(P<0.05)。正常胆管上皮组织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均<1 %,而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18例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5 %,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P<0.05)。且肝外胆管癌组织Bmi-1和 Mdm2的表达呈正相关。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Bmi-1、Mdm2和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外胆管癌组织增殖活性及Bmi-1和Mdm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Bmi-1和Mdm2过表达可能与肝外胆管癌发生有关。胆管癌组织中Bmi-1、Mdm2和Ki-6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2例,记为实验组;另选同期10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正常组。分别用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两组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两组中VEGF,bFGF,Endostatin蛋白表达。结果 ①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镜下肝脏组织中纤维条索明显增多,有明显的假小叶生成,其间广泛分布炎性细胞,汇管区结构明显消失,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地坏死,纤维增生也更加明显;②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VEGF,bFGF和Endostatin的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06±0.03,0.08±0.05和0.07±0.02;实验组VEGF,bFGF和Endostatin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16±0.02,0.14±0.03和0.14±0.01;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VEGF,bFGF和Endostatin表达明显上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ELISA试验:正常组VEGF,bFGF和Endostatin的吸光度(OD值)分别为283.05±14.32,30.03±2.11和4 350.63±636.66;实验组VEGF,bFGF和Endostatin的OD值分别为539.63±160.28,63.99±33.28和8 194.75±1 319.28;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VEGF,bFGF和Endostatin表达均明显上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VEGF,bFGF和Endostati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这些蛋白的表达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临床对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肿瘤根治性已达成了初步共识,相关的文献报道也日益增多,相比开放手术其优势已不仅是创伤小,更重要的是手术质量更高。但作为最具挑战性的腹腔镜手术之一,LPD仍处于推广阶段,国内外只有少数医疗机构进入了常规开展期,尚缺乏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疗效。在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和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经过相对较长的学习曲线,逐步掌握以胰肠吻合为代表的消化道重建、以胰腺全系膜切除为特征的淋巴结清扫及整块切除等操作技术,成功实施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特别是节段性切除重建后,可以常规化开展LPD。目前,LPD的手术适应证原则上已与开放手术相同,但鉴于其高难度性,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学习曲线及技术条件,由易至难逐渐扩展手术适应证,循序渐进地开展LPD。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及EHCC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5年4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EHCC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的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161例手术治疗的EHCC,根治性切除110例,姑息性切除32例,引流或探查19例。161例患者总体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9%、45.3%、36.5%和11.1%。COX分析结果表明肝脏浸润、门脉或肝动脉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EHCC根治切除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患者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肝叶切除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骨骼化切除是提高根治切除率及远期疗效的重点。  相似文献   
77.
王秋萍  张建生 《临床荟萃》2008,23(17):1244-1245
sApo-1/Fas(CD95)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成员,Apo-1/Fas配体(Apo-1/FasL)与TNFR家族有同源性.Apo-1/Fas受体、配体系统与多种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Apo-1/FasL与细胞表面的mApo-1/FasL结合后,可诱导表达mApo-1/FasL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8.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 ,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 ,而其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解决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破裂出血 ,其次是纠正脾大和脾功能亢进。主要的手术方法有门体静脉分流术和门奇静脉断流术 ,以及目前蓬勃发展的肝移植术。1 门体分流术门体分流术是通过门静脉与体静脉吻合而分流血液 ,以降低门静脉压力 ,进而达到制止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目的。早在 190 3年Eck在狗的身上成功实行端侧门腔静脉分流术 ,随后Vidal在人体实行 ,但直到 1930年门腔分流术才被引入治疗肝硬化 ,Whipple和Blackmor同时介绍…  相似文献   
79.
先天性肝纤维化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肝纤维化,1954年Grumbach首先描述[1]。1961年由Kcrr命名[2],本文报告6例。1 临 床 资 料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8~25岁,平均15岁,均诊断为门脉高压症而多次入院治疗。首诊年龄5~23岁不等,首诊表现脾肿大6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6例均无肝炎病史,2例...  相似文献   
80.
正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十二指肠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壶腹癌的经典术式,涉及肿瘤和相关脏器的切除和消化道重建两个部分,手术复杂、创伤较大。随着医学进步和手术演进,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0天围术期死亡率已经降至2.43%,但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49.6%,其中以胰瘘、出血最多见,这两种并发症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