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87篇
神经病学   823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4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0篇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易复发,复发者病死率高达50%以上。我科收治2例SAH,由于诱发因素重视不足,在住院期间又发生2次出血,最后抢救无效死亡。1病例报告例1:女性,47岁。因SAH住院。病后3天小便时突然意识丧失,30分钟后清醒,头痛加重,考虑再出血。病后半月,因做检查搬动患者时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呼吸和心跳停止,考虑为第3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例2:男,51岁。因SAH3天住院,病后8天与妻子争吵几句后头痛加重伴呕吐,而后昏睡,考虑再出血。病后24天在床上大便时突然昏迷,考虑第3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2讨论SAH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72.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眩晕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眩晕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多数人一生中都有眩晕的经历[1~4],老年人50%~60%有过眩晕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眩晕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感觉。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即眩晕发作时的情况和眩晕伴发的症状[1~6]。引起眩晕的疾病较多,按部位主要有神经源性、耳源性、颈源性和全身性等。神经源性眩晕多由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引起。如老年人常见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特点是以头晕和轻微的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不一定有“旋转”的感觉。急性小脑血管病变患者常突然发生严重的眩晕,并伴有呕吐、站立不稳[2~5]。②耳源性眩晕是由耳部疾病引起。如梅尼埃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耳聋并伴有呕吐等。迷路炎、内耳血管痉挛或出血也会出现类似表现。③颈源性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生,当颈部过度活动刺激了脊髓前庭传入神经或椎动脉受压导致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颈源性眩...  相似文献   
7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  相似文献   
74.
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是由78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脑特异性蛋白质,是由Watson等1990年在使用除小脑以外的皮质区域提取的cDNA探针对大鼠脑中cDNA文库进行筛选时首次发现的。Ng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其生物学作用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Ng作为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的储库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作用底物,可能在学习与记忆、突触可塑性、应激及脑部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如老龄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缺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就Ng的结构特点、脑内分布特征、调节方式、生理功能和可能参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5.
狂犬病典型症状为恐水、怕风、咽喉痉挛、多汗、流涎等。临床上少见四肢软瘫,现将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3例狂犬病报告如下。1资料 例1:男,21岁,1984年7月13日以四肢乏力、手脚麻木2 d,小腿酸痛、多汗、肢体不能动1 d就诊,无大小便障碍。检查:神清,全身大汗,唾液多,颅神经(一),四肢肌张力低,肌力I级,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一),感觉正常,脑膜刺激征(一)。心电图、  相似文献   
76.
例1,男性,54岁,主因头颈痛15d,发作性抽搐7d,视物成双4d入院.患者缘于15d前大汗后突然出现头颈痛,呈全脑胀痛,伴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7d前患者突然出现抽搐,双眼上吊、四肢屈曲、口吐白沫、无口舌咬伤、无二便失禁.  相似文献   
77.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有利于挽救半暗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溶栓治疗也带来了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再灌注损伤以及血管再闭等并发症,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8.
凋亡诱导因子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凋亡效应分子。正常情况下,AIF是一种定位于细胞线粒体膜间隙中的黄素蛋白;当有凋亡信号刺激时,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再通过其核定位信号转位到细胞核中,直接引起染色体凝集和DNA大片段(-50kb)断裂,导致细胞凋亡。AIF的促凋亡活性不受广谱caspases(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z—VAD.fmk的抑制,  相似文献   
79.
BRF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IGF-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Bio-wave regulationfactor)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IGF-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制成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BRF组、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各组又分为6,24,48,72h,7d5个亚组。BRF组为腹腔注射给药,生理盐水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相应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及脑组织中IGF-1的表达。结果:①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在各时间段均增加。其中术后48hBRF组低于同期的生理盐水组,P<0.05。②IGF-1阳性细胞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在各时间段均增加,梗死后6h开始增多,72h达高峰。术后72hBRF组高于同期的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BRF可促进IGF-1表达,升高脑组织IGF-1含量,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