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87篇
神经病学   823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4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0篇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进展型缺血性卒中(progressing ischemic stroke,PIS)作为缺血性卒中的特殊类型,发病率占缺血性卒中的30%左右,其致残率,病死率均高,常规治疗难以控制其病情发展,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目前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h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生存期及对脊髓前角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5(CDK5)、P35表达的影响。方法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hSOD1G93A转基因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安慰剂组(均n=12,雌雄各半),6周龄时分别给予丁苯酞180 mg·kg-1·d-1和玉米油10 mL·kg-1·d-1灌胃,每日1次,观察两组的发病时间及生存期;另取hSOD1G93A阴性小鼠12只作为阴性对照组;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比较终末期两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观察干预前后脊髓前角CDK5、P35的分布、表达情况。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丁苯酞组可推迟转基因小鼠发病时间(P<0.05),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期(P<0.01);终末期残存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化显示丁苯酞可减少胞浆内CDK5免疫沉积,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两组CDK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组P35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丁苯酞可以推迟h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发病时间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丢失,增加了细胞膜P35/CDK5的表达。  相似文献   
53.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是导致脑卒中、其他血管事件和痴呆的重要因素,近半数的血管性痴呆是由于小血管病引起的。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上提出"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的论点[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及广泛应用,CSVD逐渐被识别及关注。本文着重对常见的脑小血管病从其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沙利度胺50mg·d-1,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d-1,同时,均予生活方式干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并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积分改变。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IMT、斑块积分治疗后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中29.6%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血脂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进展。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硫辛酸胶囊治疗缓解期多发性硬化(MS)及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符合MS与NMO诊断标准的16例缓前期患者,按患者病程长短分为1年、1年以上两组,均给予口服硫辛酸胶囊0.6·d-1治疗,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方法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硫辛酸胶囊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比较,p<0.05;并且短病程组患者的EDSS评分改善显著好于长病程组,两组间比较,p<0.05虽然两组患者口服3个月比口服1个月时的EDSS评分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胶囊可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并且越早服用硫辛酸治疗效果越好;随着服用时间延长,其益处可能更加明显。该药物副反应轻微,效果良好,为中枢神经脱髓鞘病缓解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实验采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观察Nrf2、Bcl2、Bax蛋白和基因表达变化,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患侧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木犀草素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P0.05)。木犀草素干预后,能明显诱导保护性基因Nrf2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P0.05)。结论 Nrf2、Bcl2和Bax可能是木犀草素的作用靶点,木犀草素可能是通过诱导Nrf2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黄娣  冯俊艳  许蕾 《河北医药》2011,33(23):3595-3596
隐形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少见,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诊治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在大脑皮质器官型脑片的基础上复制氧糖剥夺模型(OGD),模拟脑缺血损伤病理变化。方法采用膜插件方法制备大脑皮质器官型脑片,将脑片进行OGD干预后复氧复糖。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碘化丙啶(PI)染色。结果实验组OGD前后PI染色荧光强度值有明显变化,各时间点荧光强度依次增强,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官型脑片OGD模型模拟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变化,操作方便,可以作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模型。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单鼻孔经蝶入路鞍区手术准确寻找堞窦口、避免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5个防腐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鼻中隔及蝶窦前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鼻中隔在前、中、后部的厚度分别为4.2±0.6mm、4.9±0.9mm、5.2±0.8mm、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的距离为60.40±3.20mm、与鼻腔底水平的夹角为31.5±2.7。蝶窦口下极距离鼻后中隔动脉上支和下支分别为3.82±0.35mm、6.62±0.48mm。结论鼻中隔中部切口入路最为值得提倡;蝶窦口这一解剖学标志在单鼻孔经蝶入路鞍区手术中极为重要;开放蝶窦口下界不应超过3.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