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血吸虫病免疫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宿主肝组织内虫卵的沉积诱发虫卵肉芽肿及其后的纤维化病变.在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显示Th1细胞主要参与血吸虫虫体抗原的免疫调节反应,而虫卵衍生抗原主要介导Th2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证明Th1细胞、Th2细胞、巨噬细胞、Treg细胞和IL-17分泌型淋巴细胞对调节虫卵肉芽肿反应和肝脏的纤维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2.
网络环境下应用PBL教学模式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具有的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操作灵活.多项互动、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及时高效的优势及PBL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3.
目的依据形态特征对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类进行分类,确定该地常见白蛉的种特异分子特征。方法利用诱虫灯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每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猪圈、鸡鸭圈或人房等环境,2017年8月在三沙市宿舍周围的院落、废弃的猪圈等环境通宵采集白蛉,统计白蛉数量。随机挑取白蛉样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别,对应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定和分析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确定种特异的分子特征。对采自海南省三沙市的白蛉应用种特异分子特征鉴定种类,并探讨其分类地位。结果在海口市共捕获白蛉377只,隶属于2属4种,即贝氏司蛉、应氏司蛉、鳞胸司蛉和施氏白蛉;白蛉全年均有活动,密度高峰出现在6、11月。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6,在我国分布的9种(5种为网络下载)白蛉间的差异范围为0.112~0.219。应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三沙市采集的白蛉均为贝氏司蛉,与海口市贝氏司蛉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为0.049。结论白蛉在海口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密度高峰;确定了海南省常见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分子特征;基于分子特征的贝氏司蛉已出现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184.
目的检测我国白纹伊蚊现场群体的击倒抗性(kdr)基因突变,初步探讨现场群体kdr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方法 2016年10月及2017年6-10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和云南省景洪市外环境或公园白纹伊蚊孳生地舀取蚊幼虫和蛹,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或直接采集成蚊。鉴定种类后,单只蚊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神经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应用GENPOP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共检测4个现场群体299只白纹伊蚊,发现kdr基因I1532和F1534位点突变。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ATC/I(91.30%)和突变型ACC/T(8.70%);1534位点共有5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TTC/F,突变型TCC/S、TCG/S、TTG/L和TGC/C,等位基因频率为45.99%、52.01%、0.33%、1.00%和0.67%。2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有27个(9.03%)。群体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P0.001),2个位点在遗传中为连锁关联关系(P0.01)。结论首次记录了我国白纹伊蚊群体在1532位点存在突变I1532T和1534位点新的突变等位基因TCG/S,以及1个个体存在2个位点同时突变的新问题。结果提示,4个白纹伊蚊现场群体对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多个位点突变可能与杀虫剂的选择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5.
虫媒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增加,甚至军事行动失败.本文介绍了美军在伊拉克塔里尔空军基地的“利什曼病防控计划”,总结和剖析了美军的虫媒病防控策略,并提出我军应借鉴美军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控虫媒病的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我军应对虫媒病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6.
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之一.作为载体,其具有的独特中空结构和纳米管径,可运送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进入细胞或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能促进骨组织修复生长、神经再生,减少神经组织瘢痕产生.然而,碳纳米管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肺脏毒性和细胞毒性,表现为可引起肺脏炎症、内芽肿和细胞凋亡、活力下降、细胞周期改变等.其毒力大小与碳纳米管的特性有关,如结构、长度、表面积、制备方法、浓度、剂量等,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7.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对人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吡喹酮治疗24例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全部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已消失,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患者服药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8.
目的 研究三峡库区上、下游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x1)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 采集三峡库区上游四川、云南及下游安徽、湖北4省共7个地、市的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线粒体cox1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X(1.8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4.0)软件Kimura2-parameter法计算遗传距离,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问cox1基因差异约为16%,下游地区的肋壳与光壳钉螺cox1基因差异约为3.7%,上游不同地域株钉螺碱基差异约为5.4%.遗传距离显示,上游四川与云南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022~0.050,下游安徽与湖北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014~0.027,而上游与下游各地区螺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127~0.138之间,明显大于上游或下游各地区螺群内的遗传距离.进化树结果表明,下游湖北的荆州、石首和安徽的芜湖、宁国钉螺形成一支系,上游四川的绵竹、新都钉螺同属一支系,但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在云南大理钉螺的归属上存在差异,MP法提示大理钉螺从上游的分支中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类.结论 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cox1基因遗传差异较显著,下游肋壳和光壳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较小,而上游光壳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9.
目的通过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胶原酶在体内、外的活性,探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赖株)假定的胶原酶(LA0872)在钩体病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重组赖株la0872,并行相关鉴定及蛋白酶学活性检测。比较不同毒力菌株赖株、赖株减毒株和双曲钩体三宝垄群montevalerio型Monte Valerio株钩体胶原酶的基因序列特异性及转录和酶活水平的差异。测定豚鼠和沙鼠赖株感染模型的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位点连接正确,插入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la0872序列完全一致,并证实其具有胶原酶活性;不同毒力菌株中的钩体胶原酶基因序列一致,转录和酶活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豚鼠和沙鼠感染赖株后,宿主体内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与未感染赖株动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表达和鉴定了有活性的钩体胶原酶,但其在钩体病出血中的作用尚待证实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0.
目的观察约氏疟原虫子孢子能否诱导DC成熟,并探讨其机制。方法GM-CSF常规诱导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足量的DC,然后,解剖按蚊唾液腺子孢子与DC共培养,分别于2、4和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子孢子与DC的相互关系,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DC表面的MHC-Ⅱ类分子、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最后转染重组pFLAG-CMV8-CSP质粒后24 h,检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共培养后2h,子孢子便逐渐向DC迁移甚至黏附于DC表面;4 h后部分子孢子便进入DC且仍然保持子孢子的弯月形形态;24 h后DC内的部分子孢子逐渐变圆,类似肝期裂殖体的形态。流式检测发现共培养2 h后对DC共刺激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共培养4 h和24 h后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均上调。转染pFLAG-CMV8-CSP重组质粒至DC中后同样能诱导DC的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上调。结论在体外共培养的情况下,大部分子孢子可以主动侵入DC而少部分可以被DC吞噬,主动入侵DC的子孢子可能是通过其表面的CSP由纳虫空泡进入胞浆内后诱导DC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