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3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62篇
药学   176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帕利哌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帕利哌酮与奥氮平口服治疗,观察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评定阳性及阴性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治疗结束时,帕利哌酮组显效率为67.6%,有效率为91.2%,奥氮平组显效率为66.7%,有效率为8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组催乳素升高发生率较奥氮平组高。结论帕利哌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氯氮平与氟西汀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氯氮平、氟西汀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DiamonsilTM C18反相柱(1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30 mmol·L-1醋酸铵-甲醇(体积比24:76),流速为0.8mL·min-1,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54 nm,以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体积比80...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认知功能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检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COMT基因多态性分布。患者组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国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连线A、B测验。结果COMT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内均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均〈0.01),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均〉0.05);患者组COMT等位基因、基因型之间在WCST、WMS—RC和连线A、B测验无显著性差异(F检验,P均〉0.05),但在HAMD-24认识障碍因子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均〈0.05);患者组基因型A/A与认识障碍(r=-0.210,P=0.036)、绝望感(r=-0.331,P=0.001)均呈负相关;等位基因A与绝望感呈负相关(r=-0.220,P=0.028);等位基因G与认识障碍(r=0.210,P=0.036)、绝望感(r=0.331,P=0.001)均呈正相关。在WCST测验中,等位基因G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r=0.341,P=0.000);在WMS—RC测验中,等住基因G与数字广度(倒背)呈负相关(r=-0.327,P=0.001)。结论提示COM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的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以10 d为间隔将2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7~20 d、30 d、40 d、50 d、60 d及60 d组,在住院第1周和最后1周分别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病情及自知力;分析住院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结果:235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4.3 d;住院时间与出院时ITAQ总分(r=0.294)、PANSS总分(r=-0.407)、阳性症状分(r=-0.369)及PANSS总分减分率(r=0.377)、阳性症状分减分率(r=-0.369)的相关系数在7~30 d组最大;住院≥31 d后其疗效与3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30 d后,疗效可能不会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相关障碍。方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定,采用世界糖尿病联盟全球统一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及中心性肥胖。结果资料完整的140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者共58例(34%),中心性肥胖共80例(57%),女性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男性(χ2=20.799,P=0.00,χ2=9.951,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均与性别有关,OR性别分别是3.175,5.318,95%可信区间分别是1.120~8.998,1.786~15.836。结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肥胖及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46.
兰释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兰释(Luvox氟伏沙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入组,兰释最高剂量100mg~300mg/d,阿米替林最高剂量75 mg~225 mg/d,采用HAMD、CGL、TESS量表,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4、6、8周末评定.结果兰释和阿米替林疗效相当,稍优于阿米替林,但差异无显著性.副反应兰释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为主,阿米替林以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头昏、无力及心电图异常为主.结论兰释治疗抑郁症疗效较优,副反应少,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利培酮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方法把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口服液(B组)和阿立哌唑(A组)治疗8周,采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B组药物完全依从占67.2%,显著高于A组的42.1%。不依从占3.4%,则显著低于A组的32.9%。利培酮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为主,阿立哌唑则以嗜睡为主,但易缓解。结论利培酮口服液能更好地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氨磺必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Diamonsil^TM C18(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03mol·L^-1磷酸二氢钾(调pH6.4)-乙腈(82:18),流速为1.0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75mm。以醋酸乙酯-二氯甲烷(80:20)为提取剂。结果:氨磺必利1000.0,400.0,10.0μg·L^-1 3种质量浓度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3%,98.71%,100.29%,日内、日间差RSD均低于8%(n=5);分析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0μg·L^-1;线性范围10.0~1000.0μg·L^-1。回归方程C=136.03 F-3.25,r=0.9996(n=9)。结论:本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男性抑郁症患者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共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年龄26~50岁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同时对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组以及抑郁症与ED共病组及非共病组IIEF-5、HAMD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并对抑郁症与ED的共病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率为78.3%,主要为轻度ED;②双相抑郁患者与ED共病率以及IIEF-5与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患者;③21~30,31~40,41~50岁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其与ED共病率分别为65.5%、85.7%、85.0%,三者共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服用SSRI类药物及米氮平的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率分别为77.5%及78.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⑤HAMD评分>17患者组的IIEF-5评分及与ED共病率均显著高于HAMD评分≤17患者组;⑥抑郁症与ED共病组HAMD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非共病组;⑦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AMD评分及体重指数为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抑郁症患者与ED的共病率高,抑郁程度重及体重指数高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0.
38例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依赖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可待因溶液依赖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复方可待因溶液依赖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全部为男性青少年,滥用诱因主要为受同伴影响,药物购自药店。初次滥用年龄17.9±3.7岁,初始滥用时患者多为学生。成瘾后平均滥用剂量410.5±206.2mg/d,滥用时间3.3±1.7年,平均曾滥用过2.3±1.3种其他物质。依赖者戒断症状较轻,但心理依赖较明显,较少躯体合并症,脱瘾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复方可待因溶液易为青少年无医疗目的滥用,并导致依赖综合征,应采取切实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